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 | 2025-05-05 |
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杜刚 万祥军 | 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
课题导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省级农高区建设与提升研究。2025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院)项目公开竞争项目-按照《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实施细则》(鲁科字[2023)(43号)相关规定,2025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
研究内容: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全面梳理山东省农高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明确山东省级农高区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情况,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措施、路径和策略,加快推动区域传统农业全链条转型升级,提升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万祥军 | 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
近年来,山东省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农高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正通过系统化平台搭建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正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通过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的搭建,在潍坊国家农综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省已形成"1+N"梯次培育体系,重点突破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六大领域。
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我们看到5G+区块链技术正重构从育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智能温室里,作物生长模型与物联网设备实时联动,水肥利用率提升40%;分子育种实验室中,基因编辑技术让番茄抗病性实现代际跃升。这种"数字底座+生物内核"的创新范式,正在全省23个省级农高区复制推广。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创新联合体的组建。由省农科院牵头,联合68家龙头企业建立的"山东农业硅谷",已孵化出智能农机、农业AI等12个创新链。在德州,中国农业大学与当地共建的"智慧农业中试基地",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万亩良田的技术转化。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协同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
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同样关键。省里设立的50亿元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通过"投贷联动"模式已支持37个重点项目。在临沂,全国首个农业科技保险产品覆盖了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风险场景,让企业创新再无后顾之忧。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山东正以农高区为支点,撬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跃迁。当数字孪生遇上分子农业,当智能装备邂逅生态循环,这片齐鲁大地正在书写农业现代化的新答卷
一、山东省农高区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山东省已形成以寿光蔬菜、烟台苹果、潍坊农机等为代表的特色农高区产业集群。根据山东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全省农高区核心区累计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35%。寿光农高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2.1万份;烟台农高区苹果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60%,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2)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各农高区聚焦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绿色生产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潍坊农高区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青岛农高区建设的海洋生物育种中心年育苗能力达50亿单位。从省科技厅获悉,2024年全省农高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高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3)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核心方向,预计到2030年,全省农高区农业生产数字化率将突破80%。产业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农业+生物制造""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绿色低碳技术加速应用,据测算,农高区单位农业产值能耗有望较2020年下降25%。
二、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与产业集群建设
(1)构建"三级联动"创新体系
山东省建立了"农高区核心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区"的创新传导机制。在核心区重点布局了12个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8个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临沂农高区建立的食用菌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带动周边5个县区产业升级,使农民增收30%以上。
(2)产业集群培育路径
通过"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济南农高区围绕小麦精深加工形成7大产业链条,开发出功能面粉等6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威海农高区打造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集了40余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突破80亿元。
(3)创新要素集聚效应
实施"人才飞地"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6个农业科技离岸创新中心。省财政设立50亿元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高区项目建设。2024年全省农高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5亿元,同比增长28%。
三、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化路径
(1)科技创新突破工程
重点实施生物育种专项,计划5年内培育突破性新品种50个以上。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动潍坊农高区建成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创新高地。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全省农高区数据互联互通。
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山东省将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组建由院士领衔的生物育种专家团队,重点攻关抗逆性强、产量翻倍的超级作物。在寿光蔬菜产业基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质资源库,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的"海水稻"新品种,预计可使滩涂亩产提高40%。
智能农机研发方面,潍坊农高区将设立3亿元专项基金,重点开发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收割机、AI病虫害识别无人机等装备。目前已完成5G智能大棚控制系统试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较传统模式节水35%、节肥28%。在青岛即墨区,全国首个"数字农机场"已投入运营,可为周边10万亩农田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
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将分三期推进:首期打通全省23个农高区数据孤岛,二期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系统,三期构建全国领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德州智慧农业示范区已率先实现"一图知农情",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辅助决策系统使小麦赤霉病防治准确率达92%。未来还将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数据可信存证。
(2)产业生态优化策略
打造"一区一链"特色产业体系,每个农高区重点培育1-2个标志性产业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广"科技贷""专利险"等金融产品。德州农高区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贷"已帮助30家企业获得融资5.3亿元。
为加快"一区一链"产业体系的纵深发展,德州农高区正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在标志性产业链培育方面,该区创新推出"链长+院长"双轨制,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产业链链长,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技术院长,目前已推动功能性食品产业链实现从育种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改造。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升级,除科技成果转化贷外,德州首创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即将落地,首批拟打包12家企业的67项专利,通过交易所发行1.8亿元ABS债券。这种将"知产"变"资产"的模式,有效破解了轻资产科创企业的融资困境。在风险分担机制上,区政府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了产业链专属保险组合,涵盖价格波动险、专利侵权险等创新险种,保费补贴比例最高达60%。
为强化产业链韧性,农高区搭建了"产业大脑"数字平台,集成种质资源库、设备共享库、专家智库等八大数据库,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平台运行半年来,已助力企业降低研发成本32%,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5%。近期启动的"链上企业培育计划",更通过定向匹配科研院所成果、优先保障用地指标等举措,重点扶持23家链主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这种全链条、多层次的产业培育模式正在产生显著成效。据统计,德州农高区夏玉米单产连续三年突破亩产1000公斤,带动周边形成200亿元规模的深加工产业集群。随着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预计到2025年将培育出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
(3)体制机制创新方案
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胶东经济圈农高区一体化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将技术推广效果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为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胶东经济圈农高区正着力构建"1+N"市场化运营体系。其中管委会作为统筹协调主体,重点强化政策供给与监管职能;而由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则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孵化等市场化业务。目前已有12家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参与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亿元。
在区域协同方面,五市农高区联合建立了"科创飞地"共享机制。通过搭建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农机共享平台,实现育种材料跨区域流转率达83%,大型智能农机设备利用率提升40%。青岛农高区建设的生物育种实验室,已为周边地区提供分子标记检测服务300余批次,显著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烟台农高区试点"三维评价法",将技术推广面积、新型经营主体采纳率、农民增收效果按4:3:3权重纳入科研考评。该制度实施以来,区内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推广速度同比加快2倍,8个蔬菜新品种实现"研产销"无缝对接。潍坊农高区则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20名持证经纪人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6个,成果转化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
下一步将重点打造"数字农高区"协同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五市涉农专利、人才、设备的全要素上链。同步推进"农科创新券"跨区域流通,预计年内可形成覆盖200家新型农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这种市场化运作与区域协同相结合的新模式,正在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4)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实施"碳足迹"追溯工程,在寿光农高区试点建立蔬菜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测系统。推广生态循环模式,滨州农高区"饲草种植-畜牧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的循环体系,使资源利用率提升45%。为深化农业绿色转型,山东正以点带面推动低碳技术集成创新。
在寿光农高区,物联网传感器已覆盖5000亩试验田,实时采集育苗、灌溉、运输等环节的能耗数据,构建起全国首个蔬菜碳足迹动态数据库。技术人员发现,通过将水肥精准控制系统与光伏农业结合,可使番茄种植的碳排放降低28%。这一模式即将在潍坊全域推广,预计每年可减少农业碳排放12万吨。
滨州农高区的循环经济体系则展现出立体减排效益。最新建成的第三代沼气工程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产气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60%,年发电量可满足3万农户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创新研发的"沼液浓缩技术",将有机肥养分浓度提高4倍,运输半径由此扩大至300公里,带动周边8个县区形成种养结合网络。据测算,该体系每年可替代化肥使用量1.2万吨,相当于固碳2.3万吨。
这些试点经验正在催生新的行业标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期发布的《设施农业碳中和操作指南》,首次将碳汇交易纳入生态补偿机制。在德州,已有家庭农场通过碳足迹认证获得银行绿色信贷,每吨碳减排量可折算30元融资额度。这种"低碳即资产"的创新机制,正吸引更多青年返乡投身智慧农业。随着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启动零碳农场建设,山东农业的绿色变革已从技术探索迈向制度创新阶段。
四、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1)强化政策集成
建议制定《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法治思维和改革魄力构建农高区发展新格局。该条例应如同精准滴灌的智慧农业系统,从制度层面为农高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具体而言,需建立"金字塔式"的省市县三级政策协同机制,省级层面负责顶层设计犹如绘制发展蓝图,市级层面发挥承上启下枢纽作用,县级层面则要当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政策合力。
在财政保障方面,建议建立"水涨船高"式的稳定投入机制,确保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年度增幅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保持不低于10%的稳定增长。这笔资金要像精准施肥一样重点投向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如百川汇海般参与农高区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补偿资金等创新财政工具,为农高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金融活水"。
此外,条例还应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在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比如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候鸟型"专家工作站,吸引高端人才如群贤毕至;创新"政银保"合作模式,破解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这一揽子制度安排,真正让农高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和"示范样板"。
(2)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农高区"新基建",2025年前实现5G网络全覆盖。提升冷链物流能力,规划建设10个省级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为加速推进农高区数字化升级,当地正以"智慧农业云平台"为核心构建数字底座。
该平台整合了气象监测、土壤墒情、农产品溯源等12类农业大数据,目前已接入全区83%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在寿光蔬菜产业示范园,搭载5G+北斗导航的无人拖拉机可完成厘米级精度的自动耕作,配合智能灌溉系统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首批3个枢纽已投入运营。其中临沂枢纽创新采用"气调锁鲜+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鲜活农产品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正在建设的青岛枢纽将配备全国首个农产品跨境冷链智能调度中心,通过AI算法优化进出口冷链集装箱的拼箱配载,预计每年可减少3000吨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农高区同步推进数字基建与绿色基建融合。在潍坊核心区,光伏板与温室大棚结合的新型农业设施已覆盖600亩试验田,既满足智慧农业用电需求,又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菜"的立体收益。这种"新基建+"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3)深化开放合作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农高区企业在海外建立15个以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加强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为深化国际合作,农高区将重点推动示范中心的本地化运营,通过"技术+服务"双输出模式,在东南亚建立水稻智能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亚布局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依托示范中心开展"海外农技官"培训计划,每年为共建国家培养300名现代农业技术骨干。
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将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立设施农业联合创新中心,引进欧洲垂直农场技术;联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开展抗逆作物育种攻关,计划未来三年联合申报5项国际专利。同步启动"数字农技云平台"项目,实现示范中心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实时数据共享,构建覆盖育种、种植、加工全链条的跨国协作网络。
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农高区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海外农业园区建设,并探索"农业技术换资源"新模式,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推广大豆高产技术的同时,建立稳定的粮食进口渠道。预计到2026年,示范中心将带动国产农机、种子出口增长40%,形成技术输出与产业回馈的良性循环。
(4)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包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30项指标的动态监测系统。实行"年度评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农高区给予额外奖励。为充分发挥动态监测系统的导向作用,我们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对连续两年指标达标的农高区授予绿色标识,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对单项指标滞后的农高区亮黄牌警示,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帮扶;对多项指标不达标的农高区启动红色预警,实施重点督导整改。同时搭建农高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30项指标的实时可视化呈现,便于各农高区横向对比找差距、纵向跟踪看趋势。
在激励机制方面,创新设立"农高区发展指数排行榜",每季度发布各农高区指标进步幅度排名。对排名前五的农高区,除给予资金奖励外,还配套技术对接、人才培训等增值服务。特别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奖",对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高区,额外提供碳汇交易通道对接等政策支持。
为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公正,我们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交叉学科评审委员会,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双盲评审"。建立评估结果申诉复核机制,允许农高区对存疑指标申请数据核验。通过这套"监测-预警-帮扶-激励"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激发了各农高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格局。
最新统计显示,实施该制度以来,首批试点农高区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提升27%,绿色技术应用率提高43%,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通过系统化推进农高区建设提升工程,山东省正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山东模式"。
预计到2027年,全省农高区将带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50%,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产业引领。这一实践不仅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也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杜刚 万祥军 | 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