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5年行动计划》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闻中国采编-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采编 > 农业大健康
《2022-2025年行动计划》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采编网 发布者: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发布时间: 2025-05-04
24
A+
A-

《2022-2025年行动计划》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22年7月20日发布的《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202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该计划以《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2031年气候变化战略》为纲领,通过三大支柱构建可持续、包容且具气候韧性的农业粮食体系,其系统性框架与创新机制为应对多重全球危机提供了实践蓝图。

《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以"数字农业"和"生态集约化"为双轮驱动,率先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启动"智慧旱作农业"试点项目。通过部署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和耐旱基因编辑作物,在布基纳法索试验田实现节水40%、单产提升25%的突破性成果。这种技术赋能模式正通过南南合作机制向东南亚季风区推广,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已成功培育出适应3‰盐度的转基因水稻。

在制度创新层面,FAO建立了全球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将肯尼亚小农户的农林复合系统碳封存量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截至2023年底,已有12万非洲农户通过种植固碳树种获得额外收入,这种"生态补偿+数字溯源"的机制有效激发了小生产者的可持续耕作积极性。

针对供应链韧性建设,《行动计划》开创性地设立"全球应急种子库网络",在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基础上,新增新加坡热带作物基因库和秘鲁安第斯山地作物保育中心。当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菲律宾台风灾害时,该网络72小时内就完成了抗倒伏水稻种子的定向调运。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特别强调原住民知识体系的整合。在巴西雨林保护区,FAO资助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地图"项目,已系统收录了卡亚波族等46个部落的800余种传统作物管理智慧,这些经验正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惠益分享。

随着气候智能型农业、精准营养干预等12个旗舰项目的全面推进,全球已有79个国家将《行动计划》指标纳入本国农业政策。正如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所言:"这不仅是技术方案的迭代,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革命性重构。"

全球协同:

政策倡导与知识共享的立体网络

在全球化层面,《行动计划》突破传统气候治理的碎片化模式,构建了"政策-技术-数据"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通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等30余个国际论坛,FAO正推动将农业粮食体系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核心议程。在COP27会议上,FAO主导的"农业气候行动转型"倡议促成17个国家承诺将农业减排目标提升40%。这种制度性嵌入使粮食安全与气候行动的关联性首次获得G20环境部长会议的政策背书。

技术创新方面,FAO建立的"全球农业气候解决方案库"已收录来自89个国家的427项实证案例。其中,巴西"农林牧复合系统碳汇计量标准"通过IPCC方法学认证后,被刚果盆地国家联盟直接采用,使区域碳汇交易量提升22%。这种知识共享机制特别注重南北合作,如荷兰精准农业技术与埃塞俄比亚传统耕作方式的融合,使当地玉米产量在干旱条件下仍保持15%的年均增长。

数据革命构成第三驱动力。FAO开发的"气候脆弱性地图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与土著知识,能提前6个月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危机风险。该系统与世界银行气候融资平台的直连通道,使马里等国的应急响应速度从平均9个月缩短至3周。

国家赋能:

制度创新与融资变革的双轨并进

在国家层面,《行动计划》创造性地提出"气候政策适配度评估"工具,已帮助柬埔寨等47个国家完成农业NDCs(国家自主贡献)升级。越南通过该工具识别出水稻种植甲烷排放被低估23%的情况,据此修订的减排方案使其获得绿色气候基金(GCF)2.3亿美元资助。这种技术援助延伸至法律领域,秘鲁新颁布的《气候韧性农业法》即采纳了FAO提供的22条立法建议。

融资机制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FAO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共建的"农业气候金融加速器",通过风险分担模式撬动私营资本。印度旁遮普邦的试点项目中,每1美元公共资金带动了7.8美元私人投资于节水灌溉。

其次,"气候预算标记系统"使尼日利亚首次明确农业部门获得的气候资金占比从12%提升至34%。再者,FAO主导的"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债券计划"已发行17亿美元专项债券,其中孟加拉国利用债券资金建设的沿海防盐碱农业园区,使30万农户收入增长40%。

性别平等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FAO在尼泊尔推行的"女性气候领袖培养计划",让当地妇女在农业合作社决策层的占比从5%升至35%,其主导的有机肥料项目使社区碳足迹降低28%。这种包容性模式现已被纳入12个国家的气候政策主流。

社区实践:

本土智慧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

地方层面行动凸显"因地制宜"的创新路径。在安第斯山区,FAO协助印加后裔恢复2000年前建设的"战争uynas"梯田系统,结合现代节水技术后,马铃薯产量达到平原地区的90%,而耗水量仅为其三分之一。这种"传统+科技"模式正在15个原住民社区推广。

风险防控体系实现质的飞跃。FAO与非洲联盟共同开发的"气候保险数字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小农户参保成本降低83%。肯尼亚马库埃尼郡的试点显示,参保农户灾后恢复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5个月。

配套的"蝗虫预警APP"已避免东非地区约2.3亿美元农作物损失。城市农业创新令人瞩目。FAO支持的墨西哥城"垂直农场计划",利用建筑立面种植抗热化作物品种,在2024年热浪期间提供了城区15%的叶菜供应。这种"海绵城市+农业"模式正在雅加达、拉各斯等特大城市复制。

实施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成效显著,《行动计划》仍面临资金缺口(2023年仅完成融资目标的61%)、政策协同不足(仅38%国家将农业气候行动纳入国土规划)等技术障碍。随着2025年评估节点临近,FAO需加速推进三项变革:建立跨国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完善气候智慧型农业标准认证体系、推动粮食体系转型纳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实施路径。

这项计划正在重塑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思维方式——不再将农业视为环境问题的源头,而是将其转化为生态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当秘鲁高山土豆种子库成功抵御零上40度高温,当孟加拉国漂浮农场的蔬菜产量突破传统耕作的3倍,这些微观实践印证着《行动计划》的根本哲学:粮食体系的韧性,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韧性。


《2022-2025年行动计划》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完整破译小麦“生命天书”装上基因导航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山东省“十五五"农业科技系统-徐建堂 万祥军 | 创新路径和政策平台
“十五五”生物育种系统-万祥军 | 山东省创新发展战略对策平台
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提升系统-杜刚 万祥军 | 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台
《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2024》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中文出版计划20本图书新鲜出炉-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为中国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文化强国》文化艺术交流合作-钱美梅|哲商对话·中国企业家论坛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
获刑8年-陈安之首席弟子陈志华亚洲催眠大师微信传销
70年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塑造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
《繁花》金像影后增重30斤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究竟是为何
李嘉诚分家李泽楷出局 因其婚姻不稳定
中国首迎10万亿GDP省份 2020年26省份今年GDP目标出炉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新闻中国采编    未经    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许可不得建立镜,不得转载本网站内所有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