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工贸部副部案例分享-邓黄安|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9月5日上午,2025东方经济论坛第11号会议厅内,来自全球南方的代表们正围绕"全球南方和东方:谁将领导新经济增长"展开激烈讨论。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当话题聚焦能源转型这一关键议题时,越南工贸部副部长邓黄安分享的中越"光伏+水稻"合作案例,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
邓黄安详细介绍了这个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创新型项目。与传统光伏电站不同,该项目创造性地采用了"上光下农"的立体开发模式:光伏板距地面2.5米,下方继续种植越南优质水稻。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土地复合利用,更通过精确的光照调控,使水稻生长周期缩短7%,单位产量提升12%。"
我们测算发现,光伏板的遮阴效应反而减少了极端高温对作物的伤害,灌溉用水蒸发量下降23%,这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湄公河地区意义重大。"邓黄安的这组数据引发现场一阵赞叹。技术突破背后是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中越双方建立了联合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建集团提供智能运维系统,越南农业科学院则开发出适应弱光环境的"光伏稻1号"新品种。
项目采用"发电收益反哺农业"的商业模式,农户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可分享15%的电力销售收入。这种机制使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200美元跃升至3100美元,彻底改变了传统农电对立的困局。环境效益同样令人瞩目。项目并网18个月来,已替代标准煤燃烧9.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
更关键的是,通过智能微电网建设,周边3个省市的柴油发电机使用量下降72%,湄公河支流的水质氨氮含量首次达到Ⅱ类标准。"这证明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钥匙。"邓黄安特别强调,该项目成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41%,这一指标甚至优于多数发达国家同类项目。
案例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菲律宾已参照该模式在吕宋岛启动"太阳能+菠萝"项目,柬埔寨则将其写入国家能源转型战略。邓黄安透露,越南正与中国商讨升级合作:一方面将储能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8小时,另一方面试点"光伏+水产养殖",预计2026年推广到全国15个沿海省份。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全球南方的能源转型路径——不同于西方"先减排后发展"的线性思维,东方国家更善于发掘环境与发展的协同效益。
分论坛的讨论逐渐深入。有专家指出,这类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耦合"——即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定制解决方案。比如在湄公河项目中选择水稻而非经济作物,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利用了越南成熟的稻作体系。这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的"氢能走廊2.0"形成有趣对比:后者侧重跨国产业链整合,前者则深耕本地化创新,两条路径共同丰富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实践样本。
邓黄安在总结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思考:从技术引进向联合创新转变,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他特别提到中越正在构建的碳汇交易机制——光伏电站产生的减排量经认证后,可转化为碳信用出售给新加坡等国的航空公司,这种市场化机制为项目可持续性提供了新保障。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普遍认为,以越南案例为代表的东方方案,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哲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公平。”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指出: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智慧,或许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最需要的增长密码。正如一位东南亚学者所言:"我们不需要在发展和环保间二选一,而是要像种植光伏稻那样,学会在阳光下收获双重果实。"
越南工贸部副部案例分享-邓黄安|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