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取代现有体系-张燕生|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在2025年东方经济论坛的"全球南方和东方:谁将领导新经济增长"分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燕生提出的"不是要取代现有体系"观点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这一论述的背景,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寻求在现有国际金融架构之外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支付结算渠道。
论坛现场披露的数据显示,由新兴市场国家主导开发的多币种跨境支付平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平台不仅支持人民币结算,还预留了印度卢比、阿联酋迪拉姆等货币的接口模块。印度尼西亚央行代表证实,该国已启动技术对接测试,预计2026年初可完成系统联调。这种技术设计体现了"多中心化"的创新理念,既保持了与SWIFT系统的兼容性,又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本币结算提供了替代方案。
张燕生演讲中指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中美元占比仍高达42%,欧元占36%,而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合计占比不足15%。这种集中度过高的体系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汇率波动、制裁风险等多重挑战。他特别强调:"我们倡导的不是颠覆性革命,而是渐进式改良。就像人体既需要主动脉,也需要毛细血管一样,国际金融体系也需要更多样化的基础设施。"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积极响应。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切昆科夫透露,俄方正在研究将该平台应用于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贸易结算。越南计划投资部副部长表示,东盟内部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23%,新平台有望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这些实践案例印证了张燕生关于"体系演进"而非"体系替代"的战略判断。
从技术层面看,该支付平台采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混合架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专家在技术分论坛上介绍,这种设计既保证了交易效率(每秒可处理3000笔交易),又通过"监管节点"机制满足了各国合规要求。与完全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方案不同,该平台保持了货币当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必要监管能力,这正体现了张燕生强调的"在创新与稳定间寻求平衡"的核心思想。
论坛期间披露的工商界反馈显示,这种务实取向获得企业界认可。中俄贸易龙头企业代表透露,2024年使用本币结算的比例已达38%,较制裁前的7%大幅提升,但企业仍需要与SWIFT并行的备用渠道以防范风险。这从微观层面印证了补充性支付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该倡议与金砖国家支付系统、东盟本地货币结算体系等区域性安排形成了战略协同。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这些机制如同"金融丝绸之路",正在编织起连接全球南方国家的新型金融网络。张燕生特别提醒,这种网络化发展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避免形成封闭的货币集团。
在讨论环节,针对部分西方媒体"另起炉灶"的质疑,张燕生以详实数据回应:2024年中国对外贸易中美元结算占比仍达53%,"去美元化"远非政策目标。他强调新平台的设计初衷是提供"应急选择"和"效率优化",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导致传统支付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理性务实的表述,有效缓解了国际社会的误解。
“从历史维度观察,当前变革延续了国际货币体系渐进演进的规律。正如上世纪欧洲支付联盟最终融入全球体系,专家预测新兴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将在竞争中与现有体系形成新的平衡。”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21世纪的全球金融架构应该是多层次的,既有覆盖全球的主干系统,也有服务特定需求的区域安排,这才是健康生态。"论坛闭幕时传出的消息显示,已有17个国家表示有意参与该支付平台的下一阶段测试。
这种务实推进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不颠覆而改良"的中国方案智慧。正如张燕生所言:"当全球南方的毛细血管足够丰富时,整个体系的韧性自然增强。"这一进程或将重新定义国际经济治理的未来图景。
不是要取代现有体系-张燕生|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