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媒体里的年轻人​ 传统媒体那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9-10-14
【阅读】1045 A+A-

媒体里的年轻人 传统媒体那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周刊总编辑)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不久以前,我们中国周刊又招了好几个年轻的同事。

今年《中国周刊》那些传播很广的报道,如《海南深山有女足》、《废墟上的音乐会》、《药》、《你是我的眼》、《入狱养老记》等,担纲主力的,也都是些年轻人。他们中的好几位,都是 2011年 7月才走出校门加入中国周刊,参加工作刚好一年。他们撑起了这本杂志。

许多朋友都误以为《中国周刊》有什么大腕资深记者。对我那些成长中的年轻同事所拥有的力量,有时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也许就是年轻的魅力。

一些朋友对我们的选择抱有担心,对年轻人一开始便进入以深度为主要报道型态的杂志有疑惑。我过去也常这样认为,年轻人最好首先进入都市报进行基本的职业专业训练,历练提升之后,再转行做杂志。但我的媒体生涯,我的观察,让我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怀有了信心。

与其他行业相比,如今媒体行业的薪水可怜得很,工作压力却是十分地大。有些人工作时间长了,成长空间有限,激情也渐渐消退,人变得越来越像老油条,工作主要是应付……我曾经看到了许多这样的案例,完全是顶着过去的光环,吃老本。这让我颇有些失望。

专业水平职业素养都可以培养,但什么都换不来热爱和激情。在专业化职业化无法成为媒体这个行业主流环境的时代,热爱和激情,是这个行业面临政治和商业的双重夹击,依旧得以前行发展的支撑,是媒体依然能够受人尊敬报道的基础。

年轻人的这些品质,除了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外,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我一直对高校的新闻教育 年轻人掌握着通向未来世界的密 颇多微词,但至今,我一直认 钥,他们本身就是未来。我很庆幸,庆 为高校新闻教育在一点上还是 幸自己还能够和这些依旧对传统媒体怀 颇为成功的,那就是让年轻人 有热爱的年轻人共事。在他们身上,我 葆有对新闻业的热爱和激情, 看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传统媒体那百折 葆有理想主义情怀。

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中国新闻史上那些先驱者, 林白水邵飘萍们的故事,是年 轻记者的新闻理想和精神渊源之一。在他们成长的路上,“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字”曾经深深地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他们同样还从国外新闻史上汲取精神营养,养育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则是站在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的这句话,一直是许多渴望进入媒体从事新闻报道的年轻人的座右铭。

而水门事件中的新闻记者的形象、扒粪运动中的那些著名报道,都一直鼓励着年轻人去追逐还原事件的真相,哪怕付出牺牲。

当代中国的一些媒体,比如稍早一些的《南方周末》、《南风窗》、《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以及后来的《财经》、《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等,它们的一些报道一直是年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的故事,也滋养了后来的这些年轻人。不惟如此,这些优秀的媒体,每年招收大量实习生,也让他们的精神得到了传扬。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原来从事新闻报道如今已经进入企业工作的 85年出生的年轻人,他告诉我,在他大学毕业刚入行的时候,有幸采访了江艺平等南方报业许多精英,虽然报道最后因故未能出来,但这些人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和精神。如今在企业工作的他,虽然职业行为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像个商人,但他内心深处,依旧残留着传媒人的理想和精神。

这就是底色,是历史和时代以及我们这个行业独特的精神赋予那些年轻人的底色。

这个底色在,再年轻,他们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同行扔下纠结的纸媒工作,转身投奔互联网或移动新媒体、公关公司以及其他实体企业的时候,许多怀抱梦想的年轻人,因为热爱,投身到了传统媒体行业,给这个行业增添新鲜的血液。

年轻人掌握着通向未来世界的密钥,他们本身就是未来。

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还能够和这些依旧对传统媒体怀有热爱的年轻人共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传统媒体那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媒体里的年轻人 传统媒体那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