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经济和信息化->峰会论坛
对性解决金融信贷分析中的幻觉-周俊|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7 A+A-

对性解决金融信贷分析中的幻觉-周俊|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区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SAIF)的展台前人头攒动。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里发布的新一代智能信贷系统,正以其惊人的效率和准确性吸引着金融科技界的目光。该系统基于Smith RM金融推理模型进行深度优化,专门针对金融信贷分析中的"幻觉问题"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所谓"幻觉问题",是指AI模型在分析数据时可能产生与事实不符的推断或结论。在金融信贷领域,这一问题可能导致风险评估失准、客户画像偏差等严重后果。SAIF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传统AI信贷系统幻觉率通常在10%左右,而他们通过三个关键技术创新将这一数字降至0.3%:

首先是引入了多模态数据交叉验证机制,将企业财报、税务数据、供应链信息等异构数据进行立体化分析;其次是开发了动态风险权重算法,能根据行业特性和经济周期自动调整评估参数;最后是构建了金融知识图谱增强模块,整合了超过200万条专业金融规则和案例。

这套系统的实际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在发布会现场演示环节,工作人员输入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的基本信息后,系统仅用30秒就生成了一份1.2万字的信贷分析报告,包含企业偿债能力、现金流预测、行业对比等12个维度的深度分析。报告不仅数据详实,还针对科创企业的特点,专门评估了其专利价值和技术壁垒等传统信贷模型常忽视的要素。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周俊分享了实战数据:"过去三个月试运行期间,该系统累计辅助审批科创贷款47亿元,涉及312家企业。最显著的变化是审批时效——从平均5.7个工作日压缩至11分钟。"他特别提到一个案例:

某半导体初创企业因轻资产特性难以通过传统信贷审核,但AI系统通过分析其技术团队背景、专利布局和下游客户质量,给出了"建议授信"的结论,最终银行据此发放了3000万元贷款,支持了这家如今已估值翻倍的企业。

这套系统的另一大突破是实现了"可解释AI"。与黑箱式算法不同,它能为每个信贷决策提供完整的逻辑链条。现场展示的报告中,不仅列出各项指标数据,还清晰标注了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权重依据。SAIF技术团队解释,这既满足了金融监管的合规要求,也方便信贷员理解AI的决策过程,实现人机协同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特别强化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接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政务信息,它能自动获取企业的社保缴纳、水电消耗等替代性数据,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有力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预计每年可为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百亿级信贷支持。

在风险控制方面,系统引入了"动态监测"功能。一旦发现借款企业经营指标出现异常波动,会自动触发预警并重新评估风险。某试点银行的风控主管透露,这套机制已成功识别出3起潜在违约案例,帮助银行及时采取了风险缓释措施。

业界专家评价,该系统的问世标志着AI金融应用从"辅助工具"向"决策伙伴"的跨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主席在大会演讲中特别提及这一成果,认为它"为金融AI的可靠性设立了新标杆"。不过研发团队也强调,系统并非要完全替代人工审核,而是将信贷员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战略判断和客户服务。

随着试点的成功,SAIF正与多家金融机构探讨合作推广。据透露,除传统信贷业务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绿色信贷等创新领域。上海市金融局发布的配套政策显示,将设立专项补贴鼓励银行采用此类AI风控系统,预计到2026年底覆盖全市40%的对公信贷业务。

“这场发布会折射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AI正从提升效率的工具,进化为重构金融服务的核心引擎。”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当算法能读懂财报背后的故事,当机器能理解技术创新价值,金融资源的配置将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正如一位与会投资人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信贷理念的革命。"

‌对性解决金融信贷分析中的幻觉-周俊|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