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新闻素材
透视经验可视化也可持续吗? MH370触动的产品试验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811 A+A-

透视经验可视化也可持续吗? MH370触动的产品试验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如果要给一个书面化的定义,2014年3月8日发生的MH370失联事件,真正触碰到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产能边界。探寻这个谜团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一边连续生产纸媒专题,一边试验各种产品形态,堪称史上最多。

因为MH370,许多同事工作量成倍增加。一些同事开始兼职数据可视化编辑,从专职产业、金融等领域,转为和设计师一起研究搜寻和航行的技术问题。他们作业的终端,包括数十个报纸版面,连续试出版两周的MH370日报,以及“透视”项目——一个网页轻应用(WEBAPP),它上线第一天,在未经过官方宣传情况下,就吸引了数万用户,腾讯浏览器很快将其列在网页应用推荐前列。

工作节奏也是全新的。在吉隆坡前线的同事,大多习惯“在路上”,一举完成深度重击。随时要兼顾移动端发稿,自然有些苦恼,是停下来?还是继续排查下去?数百条移动端内容也通过渠道合作,嵌套进@今日头条等外部渠道中。在珀斯的同事过得也差不多,白天在海岸边拍雪龙号启程,晚上给21电台录当日评论。有位女同事声音温柔,遂有“珀斯夜电”,一档“午夜安眠”节目。在日常报纸外,周末还要推出数字版特刊。至于这些尝试的价值,业内几乎最高的投入是否值得,理应尊重同业和用户的评价。

价值整合:“新闻不偏航,搜寻不断线”

3月8日至4月上旬,21世纪经济报道共派出11位采编同事分赴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现场。后方专注于MH370事件报道的记者编辑,至少还有20位。上次有类似投入的事件是2008年汶川地震。两者的时空跨度,新闻传播机制,已不可同日而语。协调组同事商量后,定下两条既有事件特征,又能定义报道方向的SLOGAN(口号),先推出的是“搜寻不断线”,强调7×24连续报道。然后是“新闻不偏航”,坚持要以接近核心信源,呈现核心事实为采写方向。两句话不仅是报社推出的系列报道品牌广告,也是在媒介融合基础上,想尽力整合的价值理念。

因此,“移动界面”和“专题版面”的定位各有侧重。其中事件第一周推出的6个“专题”,旨在做到信源权威、聚焦技术性问题,可视化设计新颖。3月11日出街的第一期MH370特刊《我们还不想说再见》,共有16个版,约30篇报道和评论,聚焦跨国搜救体系、飞机信号系统、地面监测体系和乘客管理系统,各推出了一组由点及面的报道,覆盖了所有可能的技术分析方向。

3月12日推出8个版的《100个小时之后》,主要聚焦搜寻行动中的疑点。当天上午开始,前方记者已通过军方信源获得“飞机曾发生折返”的信息。主打报道是《新阵地槟城:MH370被疑曾折返马六甲》,有关信息在当天傍晚已经由移动端推出。正在午夜我们签版讨论是否放大这种可能时,CNN等多家媒体也推送了通过军方获得的类似信息。围绕上述变化,后方同事一直试图突破权威机构,其中,专访了负责法航447调查的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前局长特罗德克,他认为“扩大MH370搜寻区域极为必要”;专访了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NTSB)发言人彼得·克努森、参与搜寻的美国第七舰队发言人。

3月13日专题《槟城“机”密》中又提供了事实性进展,赶到槟城当地的同事对海事部门和军事基地的采访显示,其在3月8日下午即已接到通知要对马六甲海峡区域进行搜寻。同一天,马来西亚官方承认军事雷达曾经在MH370失联之后,监测到飞行物飞跃马来半岛。同时,继续在越南驻守的同事,也传回当地可能停止搜寻的信息。

于是,搜寻中各种信息部队称,成为了事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此后又连续推出4个版专题《迷失》和《云雾中的折返》,通过报道大马政府事件各处置机构,呈现了信息混乱的一些因素。3月15日,马来西亚方面公布了国际调查小组分析的南北走廊,我们在移动客户端又推出数字版特刊《驾舱谜团》,其中包括对飞行员家庭情况的独家细节,并将此前一周事件发酵的主要脉络进行梳理。

自3月8日到3月16日,通过APP“抢鲜报”栏目发布的MH370报道超过200条。上述重要的事实节点,均是第一时间上传移动端,晚间再经过编写上版。因此,这不仅是媒介融合,也是价值整合。而一周之后,随着澳大利亚开始主导搜寻。三位同事又从香港和北京前往珀斯和堪培拉。此时,国内对主流媒体没有提供有效的事实增量已经多有诟病。澳洲小分队的职责,就是在这个利益相对中立国家的权威部门打开突破口。

此后两周,《21世纪》每天推出一个MH370专版,继续保持跟进;通过可视化图形介绍各种参与搜寻的设备和技术。在澳洲的同事经常有独家斩获。比如就锁定海上搜寻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同事对澳安全监管机构做了独家采访。今年7月,当搜寻区域再一次调整时,原因其实在当时就已揭示。在连续报道中,前方同事还参与了大马政治和马航经营危机方面的采写,也获得不少独家机会。

“透视”经验:可视化也可持续吗?

“透视”项目是MH370系列报道中基于移动端网页的载体。通过可视化思路处理连续报道有可能成为常态。在3月11日专题中,《解剖地空信息链》、《不可能的失联:谁在监测MH370》是此前已经通过移动端刊发的技术分析,但在报纸专题中通过两个1/2可视化版进行呈现,此外,21第一个附带HTML5网页的可视化版面《MH370十国联合大搜救》也刊载在当期专题中。同时,数据可视化研发部的同事已经决定将其制作为一个持续的网页轻应用。

之所以称之为“透视”,即是想通过这一组页面,清晰呈现MH370事件各个层面的信息。因此,工作小组通过将经审核过的消息,以及与搜寻MH370有直接关联的信息整理、分类结构化,在移动互联网进行报道和传播。MH370事件的焦点不断变化,最初我们设想功能核心是残骸大数据和事故还原。但是残骸至今还没有被发现。

对不同的工作角色而言,这一项目的难点并不一样。采编同事需要大范围搜集信息,并快速审核;UI设计师则要将信息有效分类,保持界面交互流畅度;程序和技术要实现最终网页,与多种屏幕载体适配。通过以下产品架构设想,或可理解这一研发过程。

其一是开机页面,称为“实时”,以最新的咨询为主,设计师和程序员要关照到以下4个方面内容:1.标题:MH370联合搜寻行动;2.实时失联时间计时;3.基本资料大数字:搜救队伍的国家数量,飞机数,船数,大型机、船的功能技术参数;4.快讯:只与搜寻有关的的最新消息/音频/照片。此后,为了体现其社交性,又纳入了Instagram为主的相关照片墙。

第二个功能模块是“搜寻”,以地图及搜寻环境呈现为主;要包括以下信息:1.最新发现物体(残骸):坐标、对应机上部件;制造商;该部件历史问题数据和原因;打捞方;检测分析方;初步结果。结果有重大差异的要联线。2.搜寻范围:新旧区域、不同国家、不同设备的范围;3.搜寻条件:洋流(速度和方向)、气象(天气、风向、风力、视程)、海温、海浪、海底大陆架地形、专家建议;4.各指挥部位置。

第三个模块是“联合”,以国家的决策调查合作关系为主。包括初期:国家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到当地处置的工作组成员、国家元首定调。中期:调查各方架构、调查组核心成员、调查组动向。后期:确定责任、各国外交外贸关系发生变化的数据等。

第四个模块“还原”,针对更新中的事故过程还原。在上述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准备和专业人士认定的事故过程展示,不断更新调整。并加上海陆空设备的功能解释;飞机失事原因分析;专业搜寻技术知识普及。

该事件后续发展看,这个架构所需的信息,还有很多仍然沉默。我们的后续做法是,将这一产品考虑为一种事件类型的模板,通过将程序嵌入后台,使之能够为更多采编同仁即时使用。因此,这个“半成品”又将是新的可视化可能性的开始。

在21世纪经济报道内部,也有很多人将MH370报道视为围绕“移动优先”策略的一次试验。一季度的最后一天,21启动了14年来首次编委会竞选,台上候选人竞争白热化,“新媒体”是最显著的话题。台下的评委,仍在用手机签发来自吉隆坡、珀斯和堪培拉的稿件——标签“MH370”——它们被集成到移动端专题页面中。归集的后台数据显示,打上这个标签的报道,一度刺激了客户端的打开率和阅读率。新一版中间形态的移动客户端(APP)也同时上线。这次改版虽然没有完成根本名的改造,但已将移动生产内容的优先级大大提前。

由“版面”向“界面”的转换,纸上和屏上产品逻辑的融合,仍然处在探索状态。相信到本文付梓,这仍会是诸多同仁纠结的事。一次事件型报道的组织,大不同于一个可以充分执行的中期产品规划。就笔者个人理解,《21世纪经济报道》仍在加快生产端整合,重组不同界面的供应链,探索融合与转型的路径。(作者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透视经验可视化也可持续吗? MH370触动的产品试验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