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原创评论
谁误解了谁?录制的预告披露后在网上引起了许多争议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790 A+A-

谁误解了谁?录制的预告披露后在网上引起了许多争议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最近,北京暴雨遇难者丁志健遗孀邱女士、湖南卫视《完美释放》节目组和众多网民似乎陷入了一场彼此误会的争议之中。事情起因于邱女士应邀参加湖南卫视的大型心灵减压秀,节目录制的预告被披露后在网上引起了许多争议。

不少人批评《完美释放》在这个时候邀请邱艳,是在“消费苦难”,是媒体为追求收视率的“残酷”表现。亦有人流露出对邱女士的不解,为何要在丈夫追悼会的当天就去参加这样一档娱乐性颇强的节目?然而邱女士上节目的初衷,却是对网络上一些言论的极端不满,“如果不是网络上的语言太恶毒,我不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还来上节目”。

《完美释放》也颇为委屈,本意是邀请邱女士将心中块垒一吐为快的,结果不但没解压,反而像有些网友说的“增压”了。预定播出的节目未播,主持人的澄清微博也很快删除,可见节目组承受的压力也不小。

邱女士、媒体、网民,到底谁误解了谁?在这场争议中,似乎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邱女士错了吗?有评论指出邱女士“错误”地选择了释放的平台,如果采访者是柴静而不是李湘,上的节目是《看见》、《面对面》而不是《完美释放》,这些争议就不会发生。但是,要求一个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人有周密的考虑,并一定要具备区分严肃新闻访谈和“软性”心灵故事的媒介素养,这本身就是一种苛求。

至于有人指责邱艳在其夫追悼会当天就“抛头露面”,或是为什么不干脆发微博,则更是无稽之谈。邱艳当然有选择187通过媒体公开澄清一些事实的权利,也有自主选择何种媒体何档平台的自由,在一个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这样的权利和自由应该被充分尊重。

《完美释放》错了吗?邱女士的确属于需要心灵解压的人《完美释放》被指责,其实反映了士,符合节目组的定位。从节受众对媒体灾难报道手段的长久以来的目录制中邱女士迫切的表达诉不信任和不满意。在不少人的心中,媒求来看,也确实可以说是一种体恐怕已经蜕变成没有节制、缺乏自律,“释放”。那为何不见容于舆论?

只要收视率而不顾及被采访对象感受的大多数批评性意见都认为,节现代社会“怪兽”。目本身的一些特点必然导致把悲剧事件娱乐化。其实,在没有看到节目时很多人做出这样的抵制性判断,所依据的主要不是具体事实,而是头脑中某媒体品牌等同于“娱乐”的“印象”。如果抛开这一层,悲剧事件亲历者参加触及心灵伤痛的电视访谈节目,并不在少数。

大名鼎鼎的《奥普拉·温弗瑞访谈》就邀请过很多创伤事件主人公,无数电视看客都曾通过屏幕看到奥普拉与被性侵犯的少女、校园枪击案遇害者父母等抱头痛哭的画面。不能把所有对悲剧的展示都称之为“消费苦难”,毕竟人类生就具有分享欢笑和痛苦的本能,媒体不过是扩大了这种分享的半径。 

那么,网民错了吗?让邱女士愤怒的是少数网民不负责任地传播谣言,但网上更多的声音还是在表达对丁先生的痛惜和对邱女士的同情。批评邱女士参加《完美释放》一事的,也多是站在邱女士的立场上指责媒体不应将悲剧事件娱乐化,给当事人二次伤害。 

然而此事的实际结果是:悲剧事件当事人再次卷入舆论漩涡,倾诉不成徒增烦恼、邀请邱女士的媒体在压力下未能播出节目还招致了骂名、众多网民的正义感似乎也有点无的放矢。 

从表面上看,要是邱女士选择一档更严肃的新闻节目,或是一档有众多娱乐元素的节目不要试图涉足这样的选题,争议就不会发生,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是,从更深的层次看,这场争议事实上暴露了新闻媒体在面对悲剧事件时的两大缺失。 

首先,缺失关注。尽管北京暴雨中广渠门车主遇难一事的新闻曝光率极高,但大多数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从城市下水道到汽车逃生无不兼备,却恰恰忽略了对遇难者遗孀心理的关注。也许不少记者认为不应再触及当事人的伤痛而回避提出相关问题,但从邱女士在《完美释放》上的倾诉来看,她恰恰有很多的困惑、愤怒和痛苦需要表达。另外,关注并不等于曝光,在一个镁光灯、摄像机、话筒、采访笔无处不在的媒体环境中,悲剧事件的当事人往往会被频繁曝光,而他们的内心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其次,缺失节制。《完美释放》被指责,其实反映了受众对媒体灾难报道手段的长久以来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在很多缺乏人性关怀的灾难报道先例之下,众多网民一听到一个很有“娱乐精神”的媒体请邱女士上节目,恐怕心中瞬间浮现的就是“炒作”。

不顾及当事人感受的采访、对悲剧新闻戏谑和调侃的编辑手段,一次次挑战过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一次次瓦解着媒体的公信度。在不少人的心中,媒体恐怕已经蜕变成没有节制、缺乏自律,只要收视率而不顾及被采访对象感受的现代社会“怪兽”。在本事件中,对《完美释放》的大部分批评都暗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因此,问题的关键恐怕不是选对媒体或选对采访对象,而是灾害新闻报道模式要有长足的进步。要报道事件,也要关注事件中的人,更要有节制和自律精神的关注。要倾听他们的痛苦,而不是制造痛苦;要给予他们倾诉的平台和机会,更要理解他们拒绝采访的心情;要平等、理性、充满尊重的交流,而不是煽情和炒作。

就邱女士上《完美释放》一事来说,如果主动关注邱女士的媒体多一些,或者《完美释放》能对这个访谈做一些特别的处理如去掉炫舞、观众打分等娱乐环节,制作一期特别节目,也许这场媒体、网民、当事人彼此误解的争议就真的不会发生了。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谁误解了谁?录制的预告披露后在网上引起了许多争议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