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会计副司智能大会财务论坛演讲-王东|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
2025年7月28日下午,上海世博中心迎来了一场聚焦智能财务未来的思想盛宴——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财务论坛在此隆重召开。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的数百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会计行业生态,推动财务管理迈入智能化新时代。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平台。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王东在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会计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正在引发从价值核算到价值创造的全方位变革。
会计职能的范式转移:
从"反映者"到"创造者"
王东副司长在演讲中强调,传统会计职能主要停留在经济业务的记录与反映层面,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打破这一局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财务数据的实时处理,会计系统已能自动识别异常交易、预测现金流波动、优化资源配置方案。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最新案例显示,某央企部署智能财务系统后,合并报表编制时间从7天压缩至4小时,同时通过供应链数据分析,每年节省采购成本超2.3亿元。这种转变标志着会计工作正从"事后反映"转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真正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伙伴。
技术融合催生业财一体化新生态
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74%的上市公司应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处理基础核算业务,较2020年增长近5倍。更为关键的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使得非结构化数据(如合同文本、会议纪要)能够被量化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实现了发票自动验真与税务风险预警。
王东特别提到某省财政厅建设的"智能财政大脑",该系统整合了全省2.6万家预算单位的财务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提前3个月发现某地专项债使用偏离预警线,及时避免资金闲置损失。这种业财深度交融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财务管理的边界与价值。
政策引领构建数智化发展新格局
财政部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5-2030)》《智能会计应用指引》等文件,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启动的"会计数智化灯塔计划"已培育出32个标杆案例,涵盖制造业、金融业等15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开发的"智能会计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首次建立起涵盖数据治理、算法伦理、人机协同等维度的评价体系。王东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会计准则与AI技术的适应性调整,特别是在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会计确认等前沿领域开展制度创新。
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面对AI技术快速演进,论坛也深入探讨了转型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德勤发布的《2025智能财务安全白皮书》显示,43%的企业遭遇过AI模型误判导致的核算偏差。对此,财政部正在建立"双校验"机制,要求关键财务决策必须经过人工复核与算法验证双重流程。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提出的"可信AI会计框架"强调,需要构建包含数据溯源、模型透明、责任界定在内的治理体系。王东特别指出:"智能不是替代人类判断,而是拓展专业边界。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算法审计'等新技能,成为人机协作的主导者。"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实践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中国在会计数智化领域的探索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发的"AI审计辅助系统",已实现上市公司年报风险点自动筛查准确率达92%,该经验将被纳入国际审计准则修订参考。但普华永道发布的比较研究也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智能财务渗透率仅为28%,与头部企业存在显著差距。对此,财政部即将推出"智能财务普惠行动",通过云化解决方案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王东在总结中描绘了会计数智化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将建成覆盖全行业的智能财务标准体系,培育10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会计服务商,实现9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核心会计流程智能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财政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国家级会计数据库,破除"数据孤岛";二是完善AI会计伦理规范,设立算法备案制度;三是重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在60所高校试点"智能会计"微专业。他强调:"会计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我们要以制度创新释放技术红利,让AI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发现者'。"
这场持续4小时的论坛还发布了《中国智能财务发展指数2025》,该指数显示我国智能财务发展水平较2020年提升217%,其中数据治理能力增幅最大。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在财务领域的落地,未来三年将出现"智能财务助手"普及潮,会计工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正在重新书写会计作为"商业语言"的定义与价值。
财政部会计副司智能大会财务论坛演讲-王东|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