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有思路有逻辑节奏清晰有条不紊 胡杰:传达理性负责任的声音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744 A+A-

有思路有逻辑节奏清晰有条不紊 胡杰:传达理性负责任的声音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7月 21日,北京市遭遇 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 16小时,演变为造成 79人死亡(本文交稿时数据)的特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后,新京报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到抗灾抢险报道中。截止 7月 30日,共有 40余名一线记者及其他相关记者、责任编辑等共 100余人参与了抗灾报道。

据统计,新京报这次抗灾报道的版面规模为北京市属平面媒体之最。而在新京报历史上,参与这次灾难性报道的人力之和,仅次于 2008年的汶川地震报道。在这次发生在家门口的大灾面前,新京报上下同心,发挥自己的特色,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具体来说,新京报在这次抗灾报道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思路有逻辑,节奏清晰,有条不紊

7月 21日大雨刚开始下时,并没有人认为这会是一场 60多年不遇的大雨,也不会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一场灾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雨量的不断加大,大家意识到,这是重大新闻的开始。多年的实践,新京报已拥有一个快速反应的机制和重大灾害报道的预案,平时的实战也一直在验证这一点。所以,大家很快各司其职。社会新闻部、摄影部、时政新闻部的主编们即刻和记者们逐一拨打电话,布置采访。记者们顶着大雨,来到最近的立交桥、地铁站、小区地下室等容易积水的地方。

随着一个个消息的传来,后方统筹也在有条不紊。各种消息源表明,房山是这次大雨的重灾区。22日起,报社先后派出多路记者赶赴房山。

另一个媒体聚焦的地方是京港澳高速出京方向 17公里处。80多辆车被泡在近四米深的水中,各路救援队伍在搜救幸存者。新京报即派出多名记者,接近当时被严密封锁的救援现场。

22日下午,野三坡被困数万名游客的消息传来,后方统筹当即要求赴房山的记者立即分兵驰援野三坡,23日,记者王瑞峰徒步 20多公里,从十渡走进了已成孤岛的野三坡,在当时信号时强时弱的情况下,用手机发送短信的方式传回一篇篇稿件。王瑞峰也成为市属媒体中第一个进入野三坡采访的记者。

就像当年汶川地震采访时,谁先到达受灾最重的地方,谁就掌握了抢险报道主动权一样,新京报在第一时间派出的记者也在第一时间抢占了京港澳高速南岗洼桥、野三坡以及房山的多处重灾区,从这里发回的报道篇篇重磅,牵动着人们的心。

在抢险救灾报道的同时,新京报也组织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就暴雨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追问与反思。如 7月 23日两个版的《五问暴雨应急》、7月 24日两个版的“追问”《短信预警有技术障碍?》、7月 26日《“北京可能进入多雨期”》,解读并分析了此次降雨造成灾害的一些原因。比如“占河道建房加重山洪危害”、“路面渗水查地上易积水”等。同时,也对如何防范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提出了建议,如“在屋顶加装雨水收集口”、“降低绿地高度吸纳路面积水”等。

二、彰显报纸特色,逝者版、深度版出彩

关注在事件中的人物命运,是新闻最核心的要素。尤其在灾难新闻中,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更为强烈。

在灾难中关注人性,追忆逝者,历来是新京报的报道特色。灾难第二天,新京报即推出两个版的逝者《背出老人孩子 派出所长触电没洪流》(房山燕山分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向妻求救电话竟是诀别》(广渠门逝者丁志健)。在此后几天,每天都有逝者稿件见报,截至 7月 30日,共发表逝者稿件 27篇。仅在头七(7月 27日)当天,即推出了 4个版的逝者,头版则设计成一根黑色的蜡烛,把所有已确定身份的遇难者名字一一呈现,以此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当天的版面和逝者报道,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重大事件中,深度报道也是新京报的一大特色。在雨灾发生后,新京报立即组织记者,推出了《北京暴雨夜 这些人那些事》,完整呈现了暴雨当天,北京城区内的抢险与自救故事,以及志愿者们爱心奉献的事迹。《京港澳高速惊魂夜纪实:生死 16小时》一文在 7月 24日刊出,用逃生者的亲身经历,串联起京港澳高速的惊魂一夜。而对参加救援的农民工的采访,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善良和朴实,让整个救援显尽人性。类似的报道还有7月 25日《山洪洗劫村庄》、《泥石流冲过村屋瞬间被吞噬》、《孤岛野三坡》等。

同样出彩的,还有图片和制图,7月 22日封面和现场版的《水淹广渠门桥一人丧生》,是新京报独家拍摄。7月 23日,在房山韩村河镇,一个从上游冲下的巨型油罐突然发生爆燃,浓烟遮蔽了天空,正在附近采访的摄影记者立即拍下了浓烟下人们惊恐奔逃的情景。

从 7月 23日起,美编每天都会制作灾区地图,把受灾最重的地方,救援进展,遇难者信息等在地图上逐一标注。

三、评论的力量

在“7 ·21”灾害事故报道中,新京报的评论版一直引领着舆论的走向,可圈可点。 21日当晚,新京报讨论撰写的社论,确立了“守望相助”的主题。

次日以《在 6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为题的社论文章提出,在灾难面前,“从政府部门到每一个市民的守望相助。正是大家所需要的一种防汛应对能力。”“守望相助”成为其他媒体在报道该事件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

再如,因为广渠门桥下一名男子被困在浸满水的越野车内丧生。随后绝境中如何自救,成了几天内微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事实上,这的确 也反映了民众在灾后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的普遍缺乏。7月25日新京报的社论选题,确立为“学会自救,灾后急需的社会行动”,文章结合网络上“破窗技术”的大讨论、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等热点,提出“我们需要一场提升公民自救意识和能力的全社会都参与的行动”。

除了以社论等形式进行主动的解疑释惑之外,针对民众的批评意见,新京报也提供适当的批评表达和建言献策窗口,把它作为重要的舆论引导手段。比如,7月23日,新京报把 A03版设定为雨灾专版,用于刊发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暴雨中,微博也是救灾新平台》、《还有没有房子建在河道上?》、《手机预警,技术障碍?制度障碍?》等文章,各着眼于一个网友普遍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建言。

截至 7月 30日,新京报累计发表有关此次水灾的评论 20篇,其中连续发表社论 9篇。新京报既注重传达民众的诉求,也始终不忘传达出一个媒体理性、负责任的声音,为雨灾善后、维护政府公信、重建公民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新京报官方微博的正能量

新京报官方微博自 21日中午降雨开始,持续关注雨情。从发布新闻信息、图片,到提供各种公共信息,转发交通等安全预警,呼吁倡导民众自救互助,鼓励和传播志愿者行动,帮助转发求助信息等等。获得了良好的积极引导作用。

21日晚18:44分开始,新京报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实用公共信息“首都机场取消 136架次航班”。15分钟后发布的实时交通路况信息后,已经加上了防汛办公室公布的关键部门的值班联系电话。

由此开始,新京报官博开始密集发布各种交通、天气、防汛、救援、安全的实用信息,消息来源均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官方微博。同时密切关注官方通讯社和电视台消息,在 19:57发布了来源 CCTV的第一条人员伤亡消息。并开始在信息中加入编辑的提示,例如交通信息后加上“小编提示:遇到积水路段千万不可贸然涉水前行”。

从接近当晚 21:00开始,网上陆续传出各类遇险信息,求助信息一时爆发。面对各类求助信息,新京报官方微博的处理原则是寻找多个信息源,重点关注集体遇困的情况,21:43发布青龙湖少年军校上百名小学生遇困的信息,并引用北京消防和央视的信息,指出救援队伍已经出发。

21日 22时之后,市民的关注热点除了广渠门、房山等地以外,又增加了机场。在了解到望京志愿者车队的行动后,新京报官方微博当即进行了转发,并连续转发了三次关于车队前往机场进展的情况,同时提醒志愿者注意安全。对于其他各类志愿者行动,新京报官方微博都在提醒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大力赞扬和鼓励。

22日 00:00,新京报官方微博取消了惯常的晚安问候,重新撰写了零时问候语:“今夜,我们为北京暴雨中的遇难者默哀,为雨中遇困的人们和受伤的人们祈祷,为救援者和在雨夜坚守岗位的人们加油和祈福。我们会继续关注雨情和救援。此刻,北京夜未眠。 ”该条微博被新浪微博转发 4069条、腾讯微博转发评论共 61472条。网友积累一夜的各种情绪在此得到慰藉。

新京报官方微博在这次暴雨及时发布各类信息、积极引导网友正确应对,发挥了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承担起媒体的社会公民责任。(作者系新京报社会新闻部主编)

有思路有逻辑节奏清晰有条不紊 胡杰:传达理性负责任的声音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