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积累而爆发的高峰之作 季天琴:我的2012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352 A+A-

积累而爆发的高峰之作 季天琴:我的2012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季天琴江苏靖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2008年进入《新民周刊》,2010年 12月入职《南都周刊》。

异彩

2012年,季天琴有三组报道在中国新闻界引起广泛关注:《起底王立军》、《BBS往事》、《悍匪末路》。季天琴关注领域在时政和法制,《起底王立军》是季天琴从 2009年开始关注重庆时局积累而爆发的高峰之作,视野开阔,调查缜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整组专题几乎凭借季天琴一己之力撑起,乃大开大合之作。

《起底王立军》专题被誉为 2012年中国媒体最有影响力报道之一,季天琴作为主力记者,当记头功。《BBS往事》,体现了记者深厚的功底,以及对 90年代来中国网络生态的了解,文本平实克制,但完整梳理了中国自 BBS时代至今十余年互联网言论生态的发展轨迹。这一年,对季天琴来说,是丰收之年,也是飞跃之年,凭借今年的三组报道,季跻身中国最优秀的调查记者行列。

去保山的机票

2012年 2月 2日,南都周刊正在惠州市南昆山上开年会,山上没有网络,3G信号也不稳定,但同事们仍顽强地通过各种渠道关心着国家大事。

这天,王立军不再兼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的消息传来,饭桌上简陋的饭菜阻挡不了大家挥斥方遒的劲头,都在分析王这是要被冷藏或被重用。

作为打黑的主要演员,王立军来不及谢幕,便匆匆离开公安这个大舞台。这隐约让人闻到了几分腥风血雨的江湖味道。周刊内部同仁的总体判断,这对王本人并非利好消息。

石扉客在饭桌上当众承诺,如果王的仕途果真要到头,他会送我一张上海往返云南保山的机票。

保山的事,还要从 2011年说起。

2011年3、4月,我和另外 2名同事低调入渝,准备一期《围观重庆》的封面,期间对各路人马围追堵截,却到处碰壁。

我甚至耍诈,骗取一当事人与我见面。接上头后,对方称,其实已察觉到我的小伎俩,但考虑到我工作不易,于是见上一面。他表示,他目前仍被专案组控制着,见记者要向上面汇报,并请我谅解。我一个激灵,把名片从他手里抢了回来。

数天后,我们收到了要求撤离重庆的消息。

过去三年,特务统治和监控窃听在重庆大行其道。我甚至揣测,其实不须任何人汇报,我们很早就进入了警方的视线,他们只是躲在幕后,观察我们的行踪和意图,等到我们真正构成了威胁,才出面逐客。

为规避风险,《围观重庆》的封面被取消,3篇单稿分期出版,我负责了其中的《红岩下的西南政法大学》和《红色卫视经济账》。2011年 5月,西政一稿截稿当天,为了核实王立军西政兼职博导一事,我分别短信、电话王立军尾号“7777”的两部手机, 望其回应“秘书主动找到西政法学院,申报中还缺些材料”的说法。为了让措辞显得柔和,我斟酌良久,在短信发送的最后一刻,又加上了向其致敬之类的恭维话。

当晚 21:08分,我接到了一个来电,正是王立军的号码。不过,话筒中无人出声。8秒钟后,对方挂断了电话。石扉客在线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我感叹了一番他对重庆的判断,诸如“人性黑暗、手段下作”之类,甚至希望我连夜转移。

当晚,他心情沉重地请我在五角场吃夜宵,我吃了一锅牛蛙。我分析,对方不可能有什么真动作。他们好意思对一个女生动手么?吃完夜宵,石老师心情依然悲壮,却再不提转移的话题。2011年 12月 30日,某打假斗士微博爆料,称石扉客意图收集王立军的学历、学术黑材料。次日,石扉客家人的详细户籍信息全被挂到了网上。网帖里还称,他与年轻貌美的本人保持不正常关系,还在保山开房。

年轻貌美这个词用得相当好。却是我第一次听说保山, 还特地去搜索了一下保山的风物人情。

因为事关家人,石老师急红了眼,排查来排查去,确定了几个嫌疑方,但我们最倾向于把这笔帐算到重庆头上。

一个月后,王立军的消息传到南昆山上。我随口提出:我还没去过保山呢。一向屌丝的石老师一口承诺了机票,虽然事后他掰着指头算过几次票价。

背后的男人

年会结束后,我直飞北京,采访《BBS往事》。此文以过去十年致力于公共参与的 BBS为蓝本,纪念公民论政氛围和民间维权运动逐渐老去和新生的岁月。我在这篇稿子的导语里写道,这是一篇写给互联网的情书。

在准备这篇情书的同时,我每天还忙着刷微博。就像自始就在围观重庆的各方观众一样,在惊愕中,目睹了中国近三十年来最具观赏性的政治变局。

2月中旬,赶赴重庆,采访目标那时已经确定,就是《起底王立军》。最初永远是找熟人下手——当地记者、律师、高校教师。仅仅一周后,采访资源便捉襟见肘。我还没能接触到重庆警界人士,采访还在外围打转。

焦虑到丧心病狂,每天在网上、微博上搜寻,但凡看见有人能说点关于王立军事件靠谱的信息,我就巴巴地把人家的资料、微博都翻一遍,判断对方知道多少,有无接近的可能性。

3月 2日,某 ID发帖称,重庆将就王立军事件召开小范围的通气会。我约其见面。谈资依然很边缘化,围绕着王立军的些许轶事。道别前,我照例问:您看我还能找谁?

对方给了我一个联系方式。他说,如果这个人愿意为我背书,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我拨通了那个号码。对方居然对我们2011年的重庆选题耳熟能详——西政、李庄案、种树政治,并对我们在薄王时代坚守底线表示赞赏。

他告诉我,现在情势还不够明朗,一旦内部人士愿意开口,他会联络我。我返沪等待。

3月 14日,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对王立军事件必须反思和吸取教训。这是重庆形势急遽转换的分水岭。当天,我去电重庆,对方欣喜地通知我:马上订机票吧。

3月 17日,在一茶楼里,我首次见到龙盛亚(化名)。他接过我的名片,半晌后迟疑地问我是不是写过什么针对重庆和王立军的稿子,然后欢快地给一警官电话,望其前来助阵,并介绍了我的背景“你们整过她的黑材料”。当天,光谈话录音整理就有 7万余字。

茶会散场后,龙说,还有些材料他想让我看看。在王立军时代,他感受权力对人性的侵噬,立志为历史留存一份草稿,保留了每天记工作日志的习惯,秘密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品名称:起底王立军

刊载媒体:南都周刊

发表时间:2012年12月17日

作品影响:被誉为 2012年中国媒体最有影响力报道。

名称:BBS往事

刊载媒体:南都周刊

发表时间:2012年5月28日

作品影响:BBS往事,体现了记者深厚的功底,以及对90年代来中国网络生态的了解,文本平发展轨迹。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一起对王立军的性格特征、行事风格、审美趣味、价值取向进行了拼图。

更大的馅饼还在后头。3月下旬,我看到了王立军“起居注”,他的会客记录。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每天都被各种相当权威的原始材料折磨得神魂颠倒,以至经常神经质地发出感慨:我何德何能,居然能看到这么神奇的材料?有这么多贵人义务襄助?

在后来面世的《打黑真相》一文中,龙盛亚列为作者之一。不少人好奇龙的身份。我答:我背后的男人。

我们自己的通稿

在《起底王立军》8篇稿件中,我负责 6篇。打黑、治警、包装、学术、辞典等 5篇稿在 7月已经完成初稿。

因为材料丰富繁杂,每次改稿都是大刀阔斧,期间被石扉客吼过无数次,也曾多次和石老师吵得拍桌打凳。

我们分析了这组稿子的风险,及可能引起的反击,最终决定了每个细节和证据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8月,周克华案发,我再度赴渝,除周案外,我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将王立军的 5篇初稿给相关人士过目。

周在星期二被击毙,我们的截稿日。当天我足不出户,靠着前方的资料,完成了封面报道《悍匪末路》。这篇稿子的署名是“贾凌绛”,嘉陵江的谐音。用这个笔名,一是不希望外界窥见我在重庆,二是感念我和这个城市的缘分。对于来自同行的询问,我也一概否认我是作者。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在王稿面世之前,一定不能生事。

8、9月,薄谷开来、王立军案相继开庭,加上李庄微博等小型通讯社的爆料,我们手中捂着的材料每天贬值,于是商议加上 11.15案的信息。石扉客野心勃勃地要求我:要提供一篇 11.15案的、我们自己的通稿。

这个难度超出我的想象,几乎让我绝望,但柳暗花明又一村。“11.15”案的信息,也得益于几位关键人士的帮忙。10月,我找到了其中一位关键人物。此前,我每天都在微博上悄悄关心他的行踪和行事方式。那是下午 4点多,他刚发过一条网页版的微博,而非平常显示的 iPhone和Android 手机客户端。我判断他应该在办公室。

应该有很多人此前都找过他,但悉数遭拒。他也向我坦陈,他需要体制的认可,给我提供帮助的话,风险太大,抱歉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一番交流后,他承诺可等到合适的时机。几天后,他最终松口:好吧,你明天来吧。

关键材料的获得,多种证据的相互佐证,摒弃有瑕疵的证据,排除掉可能出现的风险,又和新华社通稿、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等官方权威材料做反复校核,最后《东窗事发》在 10月成稿。但出稿时间还是压到了年底,十八大后。上版之前,主编陈朝华、执行主编许庆亮、编委石扉客和潘葱霞都表示,如有风险,他们承担,让人感慨南方报业保护记者的传统仍在薪火相传。

“王八篇”出刊后,石扉客在评报时郑重宣布:小季已经拿到了我送的机票。

2012年 9月,为了填补版面,我仓促写了一篇《哈儿律师浦志强》。老浦和我皆有历史系背景,他经常跟我重复那句“我们都是历史漩涡中的个人”——这句话几乎浓缩了我 2012年的生活。我不是个政治敏感的人,政治的藤蔓却爬满了我的生活。世事一点都不安稳,所以岁月对我而言一点也不静好,有时想想也不免满腹牢骚,但是来自陌生人源源不断的帮助,鼓励我走了下来。感谢那些冒着风险把真相递到我手中的人,让我不好意思辜负你们的信任。

(作者系南都周刊记者) 

■起底季天琴

石扉客

忝为同事和朋友,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季天琴。

遥想第一次见到季天琴,是在 2008年底的一次采访中。

依稀记得那是个下午,阳光不错,地点是万航渡路的华政老楼。我在那里和“反革命”教授杨师群关着门聊天。一个披散着头发的风衣女孩前来敲门,自报家门是新民周刊的记者,希望就“反革命”事宜采访杨教授。上海本埠的记者居然涉足这类基本不可能报道出来的敏感新闻,这是彼时该女留给我的第一印象。直到我的稿子见报后,她搜出我的 QQ来联系我,我才知道,这个身材高挑的女孩有个听着很文艺的名字:季天琴。

季的住所和我离得不远,于是在尔后的几次饭局中又数番见面。我约略知道她是江苏靖江人,出身复旦,毕业刚到文新不久,而她的导师也居然是我亦师亦友的洪兵兄,自此大家交往渐多。2009年,我远赴欧美,年底看到她以新民周刊记者的身份在重庆发来的李庄案报道,觉得这是一个用心的记者。彼时,我们在 MSN上隔洋交流对重庆事务的看法。她在前线的发现,和我的判断基本吻合,我嘱她可留心王立军的学历与法医技术,或许以后可派上用场。现在想来,这应是南都周刊重庆报道的萌芽与准备阶段。

翌年回国后,我受命打理周刊新闻版块,于是邀她加盟。记得那次是2010年 11月,在黄兴路大润发的上岛咖啡里。盖因此女虽身段苗条,食量却颇为可观,每次见面都一门心思地沉浸在埋头大吃里,几乎无暇抬头说话,谈笑间四五个菜一扫而光,于是我特意选了喝茶这一经济文雅的方式。

季很爽快就答应了。仔细想来,这并不意外,毕竟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此前已经有了近两年的慢热。按照此前的观察与了解,我安排她主攻法治领域。而季在周刊领的第一题即是一块硬骨头,报道对象是某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这个警媒关系中的典型报道反响不小,麻烦也不少,幸而我们和周刊都全身而退。

尔后是著名的乐清钱云会案系列报道,从案发时的《围观公民观察团》,到钱案核心证据《表》,再到审判时的《乐清犯人》,季连续做了三篇稿子,横跨 2011年春节前后的三四个月。钱案之后,我们即开始兵发重庆,操作我策划的《围观重庆》封面报道。鉴于此前重庆报道的经历与经验,季成为当然人选,她和另一位周刊同事曾向荣联袂前往重庆。

这次报道并不顺利,对方警惕性很高,两位记者不久即被遣回。这个封面也被迫肢解成四篇报道,分批单篇刊出。季操刀的那篇《红岩下的西南政法大学》,成为此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采访过程中,季数次和王立军直接间接接触。很难判断王彼时的心理活动,但季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晚稿子上版后,我开车接上她请吃夜宵。季有几分紧张,但不失镇定,更多的却是几分好玩和顽皮。

这基本符合我对她的观察。季自始至终不是那种非常积极主动的记者,对宪政民主没有感觉,对国运民瘼没有冲动,对社运型记者趋之若鹜的各种热闹社会活动望而生畏,基本算得上是胸无大志的宅女,也几乎和新闻理想这四个字无缘。

但她具备做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养。善良,悲悯,冷静,以及惊人准确的直觉与相对靠谱的责任心。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后两者。季经常是依恃直觉而不是逻辑与专业分析工具来下判断,比如对采访对象的靠谱程度,再比如对事件走向的脉络。我尊重这种采访过程中的直觉,这个有点像诉讼中的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类似古代中国庭审中的“五声听讼”,这是记者必须到现场的缘故。我也相信这种直觉和她的女性身份有关系,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做调查记者的原因之一。另外,季基本是个乐天派,但每次采访都焦虑无比,生怕无法交差。不止一个和她一起采访过的同事,向我描述过她在前方急得哇哇大哭的样子。这种焦虑,其实也是好记者的重要素质,焦虑是因为着急,因为怕稿子不好丢人。因为焦虑,所以靠谱。

我也喜欢她不扎堆的习惯。正如我的老同事,乐清公民观察团成员朴抱一对她的赞誉:季是那种喜欢静悄悄站在人群里,多看少问的记者。心思细密,观察敏锐。季的确是这样,极少扎堆,也从不会咋咋呼呼地发微博。2012年从事重庆报道的那段时间里,她悄无声息,以致不少媒体朋友误以为她跳槽或者出国了。不少优秀的记者都有这个偏内向的性格特征,比如长平、李海鹏、龙志、杨潇等。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采写技术上,季和这些业务精湛的同行应还有不小差距,但我始终认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浓郁的八卦气质,是她到目前为止还留在这个行当的主要原因。做乐清是因为对公民观察团各色人等的好奇,做重庆是因为对极端状态下人性复杂幽暗程度的好奇。后来在重庆做各种采访,和王立军的各种直接间接接触过程,包括 2012年全年的起底王立军,我觉得季都是在这种好奇的心理状态驱使下。也许等到哪天她的好奇心散尽了,她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行当。

但如果你以为季天琴就是那种深思慎行的记者,那一定是想当然的误判。她在生活细节上的粗枝大叶,就像在采访时的敏锐直觉一样知名。她随身提的各种大小包包,永远像是一个乐呵呵的傻子,张着大嘴等着小偷来光顾。就我视野所及,她已经前后丢了三次信用卡以及身份证。每到丢了钱包的季腆着脸来找我帮支付淘宝上的各种账单时,我总会狐疑这人是不是我所熟悉的那个季天琴的孪生姊妹。她对周围同事各种八卦事务的直觉,比她采访时的直觉还要敏锐。我有时会想,把季天琴介绍到谢晓那里去任职是否会更合适……

如果你以为季天琴就是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同事,那还是一厢情愿的误判。如果纯以上下级同事关系来衡量,季天琴是我的噩梦。盖因她会经常性地不讲任何逻辑,不顾任何语境,直接跟你翻脸。我自认脾气不小,但碰到季这样咄咄逼人以疯狂攻击领导为乐的记者,也只能自认倒霉。某次和她导师在一起的三人饭局上,我被她气得拍案而起,当场拂袖而去……往事不堪回首。

这种恶毒攻击的范围,一般从痛说家史开始,哭诉如何被我从温香软玉的文新集团拐骗到苦大仇深的南方报业,接着是哭诉苦逼的 2011年,更加苦逼的 2012年,可能还会接着苦逼的 2013年。

最近的一次攻击发生在2013年1月底,周刊上海站在乌镇小憩。是夜,乌镇月黑风高,当着主编许庆亮的面,季天琴照例突然发难,新仇旧恨俱上心头,泪水与酒水齐飞。那情形,很像是土改时喜儿站出来怒批黄世仁。

饶是如此,我这个黄世仁也只能叹息。对比其他财大气粗的兄弟媒体,季确实算得上是苦逼。每一次出差,都得精打细算。在重庆,兄弟媒体少时五个,多时八个,记者、编辑、总监齐上阵。但周刊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她一个人在孤军奋斗。为某次开庭传言的判断,我们绞尽脑汁,搜集各方信息竭力甄别真伪,就为不能浪费任何一张机票。某次在国外出差,为了省钱,甚至只好和摄影记者同居一室。也奇怪,居然不出绯闻。以致她能很得意地和那位男记者一起四处宣讲: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乌镇酒桌上,我对许庆亮说,自 2008年 1月到周刊,五年来,周刊三个江浙女性和我结下了深厚友谊,言必践行必果,可信任可托付。第一个是我在 21世纪环球报道时的老同事,当初忽悠我来周刊的陈宇;第二个是陈宇走后我的编辑,现在我的搭档,周刊驻京编委潘葱霞;季天琴,是第三个。

写到这里,蓦然想起 5年前的现在,是陈宇为我写年度记者的“同事点评”。4年前的现在,是潘葱霞为我写年度记者点评。一晃五年,陈宇早已离开周刊,负笈海外。潘也已携全家北上。现而今,轮到我来给季天琴写同事点评了。几年以后,季还有机会给后来者写这些劳什子吗?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愿天琴好运,愿南方不死。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江艺平点评

许久以来,传媒对重大事件患上失语症,尘埃落定才姗姗来迟。季天琴打破了这个定数,《起底王立军》让她再放异彩,也让惯常失语的传媒业“挽回一点颜面”(罗昌平语)。勇敢的新闻人昭示同行,拒绝失语,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积累而爆发的高峰之作 季天琴:我的2012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