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已经习以为常 陈鸣:特稿写作为何容易被骂?去怪Google吧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813 A+A-

已经习以为常 陈鸣:特稿写作为何容易被骂?去怪Google吧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本质上,我们早已经不是用汉语写作,我们用的是一种西方语态的中文,比如我在这段开头写的“本质上”,它脱胎于Actually,尽管有些时候这种西式语法在中文里还会显得生硬,但不论写的人,还是读的人,都早已对诸如倒装在内的多数西式技法已经习以为常。

最革命性的变化还不是持续百年的语言西化,而是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们的语言正在 Google化。

这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线性阅读习惯正在被瓦解。

如果理论显得拗口,你自己观照一下自己的阅读行为就很明显了,发现在电脑、手机上读完一篇长文比在纸面上困难得多?中间你会不断地点击其他图标,还会对文中困惑的地方直接Google,也就是说,你不时按下暂停,自行地在一篇线性逻辑写成的文章里插入了非常多的“链接”。你是在不断地跳转之中完成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的。

非线性阅读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逻辑,去中心化。在线性阅读中,写作者是唯一的上帝,叙述的架构、逻辑甚至顺序,都在构筑一个“梦境”,以往阅读者是在这个梦境中观赏其中的街景与人物。即使是反驳、批评,也是在阅读结束之后的“梦醒时分”。

而在一个你可以不断检索的阅读体验中,写作者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他事实上处于与你 Google的页面的其他写作者的不断竞争之中。对写作者来说,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读者根本“读不下去”,因为读者很可能脱轨而进入另一重叙述,也就是另一重“梦境”之中——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读者最终会在多重“梦境”中不断“穿梭”。

除了非线性、去中心,第三个深层变化在于链式因果逻辑关系的弱化甚至终结。

不论是西方早前数百年的哲学,还是我们所接受过的教育都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简单链式因果关系,回忆一下吧:在阻力为零的平面上,你推了小球一下,于是它永远匀速地滚下去;汪精卫和日本人合作,于是他成了汉奸;新中国成立了,于是你幸福了。

可是“超链接”式的阅读正在含蓄地告诉你残酷世界的真实一面。正如你找不到阻力为零的平面一样,线性的链式因果很少存在,每一个行动都在不同主体之间反复作用并即时反馈,因果关系事实上像水面上的涟漪,它是网状的,相互之间不断干涉波动,干涉和波动又产生再干涉和再波动。当你盯着水面看时,你很快就会晕掉,但这种复杂性本来就应该被纳入人类的映射体系,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再也退不回去了。

网状因果关系的浮现又导致了第四个变化,确定性消失了。

你能简单直接说清楚那些去幼儿园杀童的人的直接心理动因吗?你能说清楚京温大厦里的安徽姑娘为什么跳楼自杀吗?如果你那么肯定,又是谁告诉你的?甚至一些本来确凿无疑的事实也“被”呈现出缤纷的现状——比如人类首次登月(阿波罗计划)到底是不是真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不好意思,扯了这么多,刚刚进入正题。我个人认为,目前这个时代的读者和写作者是形态断裂的,因为太多前工业时代思维、工业时代思维、后工业时代思维都已经叠加到一起,这也导致大传播也越来越不可能。

我们来推演一下几种情况:

1.一个秉持前工业时代思维、工业时代思维的(线性逻辑、确定性。以下简称 A类)读者,遇到一个 A类思维的作者。

二者可以非常好地达成阅读契约,双方链式因果逻辑可以很好对接,沟通成本非常低,阅读期待不会落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数百年的新闻范 式。在这个结构里,作者呈现的结果必然是确定的,因为不确定的结果他一定不会去呈现,这是被他和新闻机构认为“有风险”的。

可是这种模式在我眼里问题大到难以想像。他们呈现世界竟然是通过简化逻辑链条实现的。极端一点地说,如果要回避世界的复杂性,我建议不如直接取消逻辑链条,只报道今日股指和气温。

2.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读者(简单粗暴地称之为 B类吧)遇到

一个 A类作者。在一个 B类读者那里 A类作者远远不可能满足阅读期待。按照业已成

熟的新闻教科书和传统新闻生产规范,作者能且只能呈现线性因果关系。当A类作者声称一棵树黄叶掉落是由于季节变化时,B类读者则会在当天081风力、有人摇树、周边有脱叶剂进行观测,更关键的是议题不再受作者控制,更可能进一步发散至掉叶好不好,谁来扫落叶、叶子掉落的姿势够不够有品等“无厘头”层面。

前面说的脱轨、穿梭的情况几乎必然会出现。如果说在情况 1里面,作者是带着读者逛花园,而在这里,读者一进花园便会自行四散奔跑,甚至直接跑出花园。

3.一个 A类读者遇到一个 B类作者会出现什么情况?

阅读期待同样会错位并落空。你为什么没有给出一个主角“杀人”的确定性原因?你的文章为什么没逻辑?(对特稿作者最常见的指责,说的实际上是没有直接链式因果呈现。)

4.一个 B类读者遇上一个 B类作者。

在这种关系里,作者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作者会告诉你事件漩涡里

人的生存状态,各方力量的角力,5W的重要性退到最低,作者更多的是呈现因为新闻太热闹而反被遗忘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只告诉读者“我”的所见,“我”的判断,其他的交给读者自行 Google辨识。

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自然也存在新闻权威度的降格——在新闻制作上,作者并不排他,也从不声称绝对权威,只是向你递送了一个信息包。好比一块鸡肉,别人煲成鸡汤,在 B类作者这里做成宫保鸡丁,你会喜欢这份宫保鸡丁的滋味,你也可能选择去喝鸡汤。但权威度的降格也并不意味着作者会将宫保鸡丁声称为鱼香肉丝。

在我看来,特稿写作频频遭遇的诟病和抨击自有其罪有应得的一面,国内媒体在伦理和职业规范上问题多到写作者自己都察觉不到,事实核查成本过高,新闻当事人反击意识太弱也在宠出一大堆失范的媒体人。

但是更多的指摘太过冤枉——互联网背景之下,叙事方式如此巨大的变化居然不被纳入考察,对此我感到不可思议。

在复杂议题上,我自己倾向于成为一个开放的去权威的 B类作者,而我的写作只对自己的职业声誉负责,我的作品只是供应给 B类读者阅读。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较劲儿中实现和谐的阅读关系,双方平等,谁都可以爱谁,谁也都可以不理会谁。如果说有隐藏的阅读契约,那就只有一条:我们都承认世界是如此复杂,以致于我们不得不用特稿来写作。(作者系博客天下主编助理、微信公众账号“滤镜菲林”)

已经习以为常 陈鸣:特稿写作为何容易被骂?去怪Google吧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