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造智能大会智造跃升-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余温尚未散去,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又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浪潮。7月30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标志着这座国际大都市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赛道上按下了加速键。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上海正以系统性的政策创新和全链条的产业布局,书写着从"上海制造"迈向"上海智造"的转型新篇章。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指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在推进'AI+制造’方面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他表明,回溯2024年7月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就已明确提出要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汽车、电气设备等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同年末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更进一步,提出构建中文工业通识知识库,支持大模型训练,并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开展重点场景攻关。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更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经信委近期印发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中,明确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了上海发展"AI+制造"的决心。在政策引领下,上海已初步构建起"AI+制造"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作为技术底座的大模型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位于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已吸引255家大模型企业入驻,推动34个备案大模型成功落地。更令人瞩目的是,上海形成了以书生·浦语、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四大基础模型"为代表的"上海队",这些具备多模态能力的"AI大脑"集群为制造业智能化提供了强大引擎。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同样成绩斐然,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的工业智算云平台和工业语料平台,如宝信软件的"宝联登"平台、上海联通的离散制造工业智算平台等,为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库帕思构建的国内首个"1+5+N"工业语料矩阵,则解决了制约工业大模型发展的数据瓶颈问题。
上海企业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AI+制造"的转型成效。在汽车制造领域,上汽集团引入AI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后,不仅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面优化,更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将质量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以上,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到95%。
高端制造代表黑湖科技的探索更具突破性,其研发的AI智能体使工艺准备时间锐减60%,产能调度速度提升3倍,系统开发周期压缩至1-2天。这些创新实践带来的效益直接反映在经济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创下近两年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7月以来,上海工业增长曲线持续上扬,这种稳步提升的态势与"AI+制造"的深入推进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上海发展"AI+制造"的底气源于其独特的综合优势。产业基础方面,上海拥有涵盖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完备工业体系,GDP突破5万亿元后仍坚持2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占比目标,这在全球同级别城市中绝无仅有。
科研创新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学府与商汤科技等AI领军企业形成的创新集群,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持续突破。中国商飞在飞机设计中应用的AI结构模拟技术,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金融支撑方面,八大银行联合提供的4000亿元专项授信,为"AI+制造"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活水。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平台,更使上海成为全球AI创新要素的聚集地。
放眼全国,"AI+制造"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北京推出16条措施的赋能新型工业化方案,深圳制定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杭州重点推动"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东莞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各地都在结合自身禀赋探索差异化路径。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效应尤为突出:上海引领高端装备与生物医药智能化,苏州深耕精密制造升级,杭州侧重平台赋能,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协作模式,正在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
站在全球视野审视,上海推进"AI+制造"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城市竞争力提升。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正在为传统工业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从政策设计到技术攻关,从平台搭建到场景落地,上海形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正在回答"如何让AI真正为制造业创造价值"这一世界性命题。
当全球制造业面临智能化转型的集体焦虑时,上海的实践或许能提供某种东方智慧——不是简单追求技术的炫酷,而是紧扣产业需求,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面向未来,上海在"AI+制造"领域的持续深耕,将助力中国制造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
。当更多企业通过AI实现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跃升,当产业链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球协同,当工业大脑让制造系统具备自主决策能力,"上海智造"的品牌内涵将得到全新诠释。这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业革命,不仅会重塑城市的经济地理,更将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置。而上海,正以其特有的开放胸怀和创新精神,在这场伟大变革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AI+”制造智能大会智造跃升-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