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智能大会标准工作国影力-代晓慧|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正进入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晓慧在首届"数据智能大会"上指出,随着国家数据局的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已进入加速推进期,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判断揭示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走向,也预示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迎来关键突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数据二十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构建起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
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更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入组织化推进阶段。从实践层面看,全国已有超过40个省市建立数据交易机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数据流通交易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50%,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在技术演进方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GPT-4、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涌现,不仅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飞跃,更催生了"AI工厂"等新型生产模式。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这种技术变革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形成良性互动——高质量数据喂养AI模型,AI技术又反过来提升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共同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标准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其重要性在数字化转型中愈发凸显。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1)近年来牵头制定了《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等系列文件,为行业提供了重要指引。
特别是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关键环节,标准化工作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以金融行业为例,通过实施统一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机构间数据共享效率提升30%以上,风险识别准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届"数据智能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会议聚焦"数据要素×"行动计划,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专家深入探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路径。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我国将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数据要素综合改革试验。学术界则提出"数据空间"等创新理念,建议通过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技术破解数据流通难题。这些前沿思考为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提供了多元视角。
面向未来,数据智能产业发展面临三大关键任务:首先,需加快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数据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资本化转变。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已开始探索数据产品挂牌、数据资产质押等创新业务,这种探索需要更多制度突破予以支持。
其次,要着力突破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筑牢数据流通的安全屏障。目前国内隐私计算技术已实现商用,在医疗、金融等领域形成典型应用场景,但规模化推广仍需标准引领。第三,应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我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已获得多国响应,下一步需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税等议题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为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明确表示将持续聚焦产业真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大数据与数据智能标准体系,年内计划制定修订标准50余项;二是深化标准应用示范,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标杆案例;三是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这种务实举措将有效助力我国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关乎国家竞争优势重构。美国通过《数据隐私和保护法案》强化数据主权,欧盟推进《数据治理法案》构建单一数据市场,全球数字规则博弈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仅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更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超过10万亿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化转型没有旁观者。对企业而言,需加快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构建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对科研机构来说,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平衡发展与安全,完善监管框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推动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如代晓慧秘书长所强调的,标准化工作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智能大会标准工作国影力-代晓慧|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