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最前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讨论中,关于中美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比较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全球格局来看,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确实呈现出中美双雄并立的态势,但两国的发展路径和技术优势存在显著差异。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中国在工程化应用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出现,展现了我们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强大能力。然而,客观分析表明,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突破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技术开放的策略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美国顶尖科技企业如OpenAI、谷歌等正在将最先进的大模型技术转向闭源模式,这种策略转变意味深长。闭源不仅保护了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切断了后来者快速模仿的路径。
美国企业更擅长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中国企业则更精于从1到100的优化和推广。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美国拥有更完善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更鼓励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而中国的创新更多聚焦于应用层面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落地。
“第二个关键差距在于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持续性。”万祥军解读说:观察美股科技巨头的财报可以发现,他们在AI领域的投入堪称不计成本。以微软对OpenAI的持续投资为例,即便短期看不到明确回报,仍然坚持长期投入。
反观国内企业,大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往往等待技术路线明朗后才跟进投入。这种差异部分源于半导体等基础技术的制约,但更深层次反映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怕输"心态——不愿承担原始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突破往往来自那些敢于在无人区探索的企业和个人。
不过,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同时在AI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两个维度保持竞争力的国家确实只有中美两国。中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特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的落地速度更是令世界瞩目。
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企业。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更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生态环境,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等。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其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当前的语言大模型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GPT-4和DeepSeek为代表的产品已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
这类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内容创作、客户服务、编程开发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系统本质上还是建立在海量文本数据的统计规律之上,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在需要深层次逻辑分析、创造性思维或复杂决策的场景中,人类专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多模态和具身智能方面,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让机器理解并操作物理世界,远比处理结构化文本数据困难得多。以家庭服务机器人为例,它需要具备空间感知、物体识别、动作规划等多种能力,还要能应对现实环境中无穷无尽的意外情况。
这些挑战不仅涉及算法创新,更需要突破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瓶颈。因此,虽然仓储分拣等结构化场景的自动化正在快速推进,但真正灵活通用的服务机器人可能还需要十年以上的发展周期。面对这样的技术发展趋势,个人应当如何应对?在认知型工作领域,培养机器难以替代的高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这包括提出精准问题的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等。以使用大模型为例,能否设计出好的提示词(prompt),能否有效验证和修正模型的输出,这些都将成为未来职场的关键技能。在体力劳动领域,那些需要灵活应变、精细操作或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短期内仍将保持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不会简单地"取代"人类工作,而是会重塑工作形态。历史表明,每次技术革命在消灭某些岗位的同时,总会创造更多新机会。与其担忧被替代,不如主动适应这个人机协作的新时代。培养终身学习习惯,保持对新技术的开放心态,发展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些都将帮助我们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点。要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不仅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鼓励原始创新的文化氛围。政府、高校、企业应当通力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需要未雨绸缪,在伦理规范、隐私保护、就业政策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社会,推动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中美AI最前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