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优秀摄影记者最好时代 专业主义:摄影记者最后的自我救赎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813 A+A-

优秀摄影记者最好时代 专业主义:摄影记者最后的自我救赎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2014年5月6日中午11时30分,广州火车站广场发生歹徒持刀伤害过往旅客的突发事件。12点10分,摄影记者赶到现场,但现场只剩一滩血迹以及勘查的警察,他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摄影记者们在火车站、新闻发布会以及医院忙碌了一整天,但能够起到广泛传播作用的图片却几乎没有,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最受关注的凶手、伤者以及案发过程的图片均来自网友的手机图。

事实上,面对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摄影记者这种挫败感不是最近才有,2013年,在“尤特”台风引发的潮汕水灾、广州建业大厦发生大火等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引发关注的新闻图片都是网友的自媒体。第一目击者已经不屑给媒体报料,而是第一时间将所见所摄的通过自媒体发布。报社热线平台日益冷清,摄影记者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根据网友的图片,按“图”索骥,寻找残留的新闻现场。


即便是跑时政或经济之类相对稳定线口的摄影记者,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跟不上时效,报纸开始缩减动态新闻的阵地,转向策划报道或深度报道,以前一个版面能发三四张图片,如今只能发一两张,而且都只是宏观意义上的配图,有时甚至还会被插图或制表取代。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广告锐减,发行量下降。摄影记者们率先感受到寒意,版面上的新闻图片在大幅度减少,同时好图片也越来越少,紧接着许多人越来越认为摄影记者或摄影部可有可无。

2013年5月30日,美国太阳时报媒体集团宣布,由于连续几年广告下滑,经营状况欠佳,旗下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将裁撤整个摄影部门,共28人,其中包括曾经的普利策奖得主John H. White,同时要求文字记者在采访时拍摄图片和视频,并开始进行“iPhone摄影基础”方面的强制性培训。当全球的平面媒体仍以图片美化版面、增加冲击力以及吸引眼球为理念的当下,这则消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人人都能拍照的时代,为了节约成本,专业摄影记者是否应该首先被裁员或者被迫离开?

2013年6月25日,芝加哥黑鹰队获得美国国家冰球联盟总冠军。次日,撤掉摄影部的《芝加哥太阳报》和另一家本地媒体《芝加哥论坛报》分别做了封面报道,效果立见高下,后者无论是在构图、色彩或是氛围、决定性瞬间都取得完胜,让一份主流报纸显得更加专业。术业有专攻,文字记者未必能够拍摄出优质图片,尤其是报纸封面大图,而拍摄任务也会加大他们在现场采访时的工作压力。

写作,不会因为有同一支笔,就可以写出好文章。同理,一样的相机,不一定就可以拍到同样出彩的照片,背后涉及的不单是技术,还有拍摄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判断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此外,尽管通讯社、图片社以及自媒体都可以为报纸版面提供部分图片,但更多是局限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可遇不可求”的突发事件,难以满足报纸对本地新闻和独家策划题材的新闻图片需求。因此,虽然生存空间被压缩是不争的事实,但具备专业水准、熟悉本报风格特点、可随时派遣的摄影记者依然有施展才能的余地。

如今,几乎所有的网站或是手机新闻客户端,都会在醒目位置滚动图片栏,以最精彩最及时的图片吸引读者,像新浪的品牌图片栏目《看见》、腾讯的纪实摄影栏目《活着》,每周都会定期给读者推送一个图片故事,或是记录当下最为热点的新闻事件,或是挖掘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由于图片更加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几乎每期图片故事都引发数十万的点击率和数万条的评论,这些图片故事的拍摄者都是新闻摄影圈里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里的摄影记者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发稿量下降,外出采访机会减少,收入降低。群体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优秀的摄影记者依然很抢手,新兴的网络媒体不惜重金邀请,状况稍好的传统媒体也愿意提高待遇和平台挽留,而另一部分摄影记者就没那么幸运,受迫于稿费锐减导致的生计压力,不得不转行离开,其中不乏一些为新闻奉献青春的老资历摄影记者。传统媒体不再需要那么多摄影记者已是大势所趋,谁能过得更好取决于谁更加专业,谁不专业,谁就首先被淘汰。

据工信部2013年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1.46亿,而几乎所有手机都装有摄像头,人人都能拍照的时代,专业摄影记者何去何从?过去,人们对摄影记者的职业敬畏感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采访机会和发表平台,二是优良的摄影器材装备,还有就是高于常人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取消暗房后数码摄影科技一日千里,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前两者优势已经不再为摄影记者独有,所以摄影记者只能在专业技能上下更大的功夫,除了娴熟掌握摄影技术层面上的光圈快门和色彩构图外,还需要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考以及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利用其便利的优势进行拍摄,在自媒体上发布照片,然后就转身离去。在事件上很多细节都没有进行详细了解,没有对事件中人物的各种信息进行核实,有时因此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舆论影响。而这时候就需要专业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和深度解读,更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与事件中主要人物进行沟通联系,虽然错过了第一现场,但依然可以做出更有深度、影响力的图片故事。

真实、准确的公信力,是传统媒体突破自媒体、新媒体最有力的武器。过去,摄影记者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感觉,连简单的文字说明都写不好。但在今后,专业的摄影记者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如果摄影记者还停留在每天坐台等候跑线文字记者召唤,不会使用闪光灯,标题不会起,图片说明五要素都写不齐,拍出的照片和普通民众相差无异,同样题材今年拍的和去年一个样,不读书不思考,对生活失去好奇心,那估计就没存在的价值。

除了在专业技能上的自我提升,网络化、多媒体化迫使传统媒体进行转型,摄影记者也需要进行一次困难的转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摄影曾经一直奉行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开始凸显其局限性,受众不再只满足于看到“决定性瞬间”,还希望能看到“决定性瞬间”前后的那些“非决定性瞬间”。以图片故事为例,由于版面大小有限,一个专题在报纸上呈现大概只需要6至7张图片,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报纸的官方网站上,他们会想要看更多的图片,于是摄影记者需要将整个故事扩容到20、30张图片,有时甚至需要配上音频,制作成更加生动的流媒体。

在一些重要事件报道上,拍照之余,完成视频的录像,同时兼任摄像记者一职。未来的摄影记者需要尽可能地掌握视频后期剪辑、流媒体编辑以及数字图表制作的能力。如果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发现一名记者脖子上挂着一台相机,一只手持着小型DV机,另一只手拿着麦克风提问,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如今传统媒体大幅缩减开支,减少出差经费,掌握多一门领域的技能,会为自身价值增添筹码。

不仅摄影记者自身需要专业主义,传统媒体也迫切需要在图片上进行专业主义。过去,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在自媒体、新媒体泛滥的时代,不明信息源的新闻图片使得假新闻层出不穷,纵使有图有视频也不再有真相,而传统媒体向来有“重文轻图”的习惯,文字也许会进行反复推敲,图片却常常被忽视。

2013年12月2日,一条“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起中国大妈被讹1800元”的图片新闻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官网以及官方微博都纷纷转载,有些媒体也在报纸显著位置上刊登,然而仅仅一天,“大妈讹老外”事件发生了大逆转,外籍男子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在撞人之后还爆粗口,舆论风向瞬间掉转。该组图片并非出自媒体从业人员之手,传统媒体没有对信息源进行核实就转载,专业媒体的权威发布本该是受众甄别真伪消息的依据,结果却成了假新闻传播的帮凶。

2014年3月26日,一篇《违法者猛于虎 10只老虎在雷州被屠杀》的报道,影响力巨大,记者突破重重困难获得独家消息,文字采访扎实可靠,但最后却因为匿名报料人提供的一张并不是事发地的杀虎照片而功亏一篑,见报的杀虎图发生于1984年的台湾嘉义县,商人将两只活孟加拉虎当街肢解高价出售。就在2014年初,广州花都警方还就此辟过谣。

网络传播的便捷导致照片泛滥,可以赋予摄影部门更多的责任和权利,对报纸或官网上将要选用的新闻图片进行把关核实。此外,摄影记者的未来在网络,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网络媒体高薪从传统媒体挖角众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传统媒体上已经无法刊发更多的新闻图片,受限于版面,大量的摄影专题无法完全呈现在报纸上。而传统媒体的官网可以提供更多的平台让摄影记者发挥,共同达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如今的媒体,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同城媒体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越来越雷同。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差异化的竞争,需要独特的个性。而摄影记者可以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利器,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上,好图片可以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摄影记者或许会由原来的“常规部队”转换成“特种部队”,人员减少,能力增强,定位清晰。召之即来,战之能胜。

这是摄影记者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优秀摄影记者最好的时代。(作者系南方日报记者)

优秀摄影记者最好时代 专业主义:摄影记者最后的自我救赎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