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传媒研究
使用流行语应注意的问题 流行语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153 A+A-

使用流行语应注意的问题 流行语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迅速、对时代发展最为敏感的元素。因此,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网络社区、社交媒体、移动端社交等新兴形式日渐出现并融入大众的生活,一些随时代而诞生并传播的流行语也迅速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其中也包括媒体行业,尤其是各大报纸媒体。

一、流行语进入媒体

很长时间以来,报纸尽管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但由于传统的行文习惯、长期积聚形成的公信力等特点,报纸在刊文措辞上依然以严谨、规范为主。如今,流行语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一个又一个横空出世的流行语已成为社会热点新闻和新观点、新知识的高度点睛之笔,它既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同时也反映着公众对于事件的一种看法。因此,各大报纸的新闻语言适时吸收了不少时代性强、形式多样的新词汇,即便是在公众中给人严肃印象的党报,如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也纷纷紧追时代潮流,在登报文章中加入流行语的元素。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是流行语“给力”首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而在2012年11月,“丝”、“元芳”也相继登上《人民日报》:11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中写道:“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11月5日,《人民日报》刊文《“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一文,文章开头就写道:“元芳,你怎么看?”

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4月23日《南方日报》刊登评论文章《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赞扬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持续发威,“网络里传递的脉脉温情和彰显的理性声音,释放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亦是当年度高频流行语“正能量”进入报纸文章的典型例子。

更多的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点亮各大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多的流行语被报业语言系统所接纳,报纸的语法系统也正进行相应调整和创新。

二、流行语在报纸及新媒体上的运用

各类流行语在媒体上得到广泛运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为报纸的文本、文风探索和拓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1.直接应用流行语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等报道,在标题上直接应用当下流行语“给力”和“正能量”。这些灵动鲜活的词汇对报纸语汇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满足了读者的“悦读”需求。同时,亦拓展了语言上的自由度,新闻报道既可按常规的传统语言行文,也可应用清新、轻松的流行语进行点缀。 

2.仿写、套改流行语,形成常用的词组搭配 

把现有的流行语进行适当的改动,使其适应报纸新闻媒介的内容以及表达需求等,使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平添形象性。例如《潇湘晨报》2010年8月2日刊文《信阿联,得逆转》,其原型句式是流行语“信春哥,得永生”。这里,新闻标题是套用了网络热词的“外形”,而具体内容随描述需求而改变。 

此外,不少流行语也通过公众多种多样的化用,形成了固定搭配的词组,灵活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譬如,2009年,网络上讽刺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的虚报行为,令“被就业”一词新鲜出炉,于是,“被××”一词被公众多次化用:职工“被全勤”,各类交费“被自愿”,影视明星“被结婚”等等。而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裸”字,也在近年的社会生活中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如“裸考”、“裸婚”、“裸官”等,其中“裸官”一词更被官方语言系统高度认可,简洁地形容并概括了此类官员的普遍特征。2014年,《南方日报》等各大报纸媒体均刊载了一系列广东全力整治“裸官”的报道。

类似的“流行语法”还有“×+叔、哥、爷”的搭配,形容通过网络、媒体等曝光的具备某种典型特征的人(常用于涉案官员),如“表哥”(佩戴多块名表的受贿官员杨达才)、“房叔”(拥有多套房产的涉案官员,如广州“房叔”蔡彬、合肥“房叔”方广云)、“坟爷”(违规经营公墓敛财的陆丰官员林耀昌)等等。 

3.以流行语定义版面或栏目 

 流行语除了应用于新闻行文,也可在报纸的其他部分发挥作用。报纸在创办版面或栏目时使用流行语命名,既让读者感到亲切,也更能够引发共鸣和强化说服力。 

《南方都市报》的“朋友圈”专版通常在周三A叠见报。“朋友圈”是微信内置的私密型社交网络,使用热度居高不下,可以说“朋友圈”正是当下最流行的元素。《南方都市报》以“朋友圈”命名版面,也是对版面内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对时事热点中的某一人物或组织团体进行深度挖掘。着重梳理他们的交友、来往的“圈子”,找寻新闻的第二甚至第三落点,提供更专业、全面的视角和观点。2014年8月13日的《震后救心者——灾后心理救援志愿者的汶川朋友圈》以及9月17日的《一路向右的安倍新内阁》等报道均是立意鲜明、视角新颖的成功策划。 

4.在媒体微博、微信中应用流行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平台正值壮年,其信息流通能力、互动能力之强已远超BBS、博客等上一代的网络社交平台。因此,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进驻“两微”,开辟新媒体阵地。 

在实际运营微博、微信的过程中,即便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也舍弃了严肃刻板的语言风格,转用灵活多变的风格呈现内容,时而俏皮、时而卖萌,让不少网友感叹,这些“一本正经”的媒体在微博上竟可如此活泼! 

各大媒体主动适应互联网,在“两微”中活用各种流行语,以亲切、轻松的语言拉近与网民的距离,以此构建服务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内容,从而聚集人气,提高媒体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3年10月6日,@南方日报发布一条微博:“待他们长发及腰,再结束假期可好?”配图是徐峥、葛优、孟非等5位光头男艺人。当时,“待我长发及腰”一语在网络红火,此微博将“长发及腰体”活用,与光头的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趣味,勾起众多网友对国庆长假的留恋之情,在阅读量、转发量上反应热烈。 

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也另辟蹊径,从新的立足点挖掘流行语的价值。2014年4月,《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创办微信公众号,命名为“咩事”。“咩事”,是粤语中“什么事”的意思,是本土语言中长盛不衰的粤式流行语。“咩事”寓意无论广州发生什么值得探究的事情,南都广州都会“话你知”。更接地气的名字,加上视角独到的新闻内容,让南都广州在新媒体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在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中挖掘英勇民众的《滴血的砍刀遇上了俩狠角色》;考虑公众对市府秘书长所知甚少,而整合梳理的《八一八市政府大院的秘书长们》……这些优秀的文章让“咩事”一炮而红

三、媒体在探索中使用流行语应注意的问题 

1.流行语需要在合适语境下运用 

在新闻内容中使用流行语固然有活跃版面,增加可读性等优势,但过度使用也容易产生其他问题:新闻应以描述事实为主,新闻语言更要讲究语义准确,而不少流行语有其约定俗成的的词义,生搬硬套地使用,会削弱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其次,流行语的语义多少带有调侃的情绪。滥用这样的流行语,也许会在新闻内容中放大某种负面情绪,或使内容呈现“三俗”,甚至沦为缺乏约束的情绪宣泄。 

流行语只是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其语义并不比传统词汇宽泛,同样需要在合适的语境下运用;一部分流行语的晦涩、低俗更是不适合在媒体上使用。只有合理运用流行语,才能既让新闻内容更具鲜活的生命力,同时秉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在新媒体的探索中,“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 

媒体微博、微信灵活利用流行语,固然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阵地进行探索的一种积极手段。最初,微博、微信以流行语作标题、作吐槽等手段,确能带来不俗的眼球效应,吸引网友进行转发评论,增加粉丝量。但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进驻微博、微信,面对有限的热点新闻,各大媒体官微所生产的内容也渐趋同质化……在个个都在调侃、个个都在卖萌的世界中,滥用到令公众“审美疲劳”的流行语又再能吸引多少眼球呢? 

 真正能帮助官微脱颖而出,形成自我特色的,仍然是内容本身。传统报业经过几十年的运作,积累了丰厚的无形资产,形成了网络媒介一时难以匹敌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的内容原创能力。一条由报纸记者采写,微博、微信编辑整理发布的独家新闻,在网络中可被各大媒体官微、自媒体、商业网站等广泛转载,从而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 

而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模式、推送次数受限等特性,更是客观促使媒体微信的内容主打“分析”、“解读”、“揭秘”、“整合”等精编化内容,展现媒体自身对社会热点的独特策划和独到视野。“内容为王”在当下并不过时。

总之,体现时代精神的流行语在报纸中的活跃,客观促进了报纸新闻语言上的调整和创新。由此延伸,报纸媒体进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阵地之际,流行语更是“如鱼得水”,在更宽容的网络语境中得到广泛使用。

不过,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还是在其他载体,媒体的核心价值始终是围绕内容构建。流行语亦有其积极作用,但应理性选择使用,否则会起到反效果。(作者单位:南方网)

使用流行语应注意的问题 流行语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