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广播电视
广播新闻写作的创新思维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844 A+A-

广播新闻写作的创新思维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万赢信采编: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4-0 -02 广播是百姓最先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体,在一段时期内,广播可谓是一枝独秀,由于没有电视也很少能看到报纸,广播几乎成了百姓认知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也正是广播承担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任务。广播在传播新闻、教育群众、娱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媒体竞争的加剧,把广播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电台节目中,广播新闻处于电台宣传的首要地位,广播新闻稿的写作,是广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体现一个电台或一个节目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重振广播昔日之雄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和吸引力,广播新闻写作的创新意识自然就成了新闻立台的必由之路。

一、 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精选典型音响材料

广播新闻是耳朵新闻,所以选择材料时要尽可能地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调动听众自身经验储备的视觉、嗅觉、触觉的通常感受,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广播新闻的选材要做到角度新颖,有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音响材料。

1.角度新颖

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面对新闻素材,能否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把握是关键。所选角度要贴近普通人的感情。作品的思想内容离普通人的感情越近,人们就容易关注它,进而也就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波澜。所选角度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选择角度时,应以求真、求实、求新的要旨,明白晓畅、贴近大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从而提出问题,切出波澜,推动波澜汹涌前进,使人有观澜逐水,别有洞天之感。

2.精选生动细节

在广播新闻中,好的细节描写,能够带给听众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形象。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播消息《历史性的握手》报道了胡锦涛与连战会晤的大事件,消息是这样写的:2005年4月29日下午2点58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沿着红地毯,走到了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央,向等候在这里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2点59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乘车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迎候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微笑着,向连战伸出了手。3点整,在海峡两岸中国人期盼以久的目光中,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握手后,胡锦涛和连战表情轻松,并排走过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这里,“沿着”、“走到”、“等候”、“挥手致意”、“乘车”、“走下来”、“伸出了手”、“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欢迎”、“表情轻松”、“并排走过”、“步入”等一连串的动词,突出了细节描写,听众的“视觉”体验非常强烈。

二、 重视标题和新闻提要的写作

1.标题形象生动

在标题制作中,首先要准确,确保标题与新闻的基本事实、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并且表述清楚无歧义;其次要鲜明、褒奖得当、分寸适中;再次要生动、讲究修辞,做到虚实结合、合理配置。广播新闻标题上起着四大作用:一是导听作用;二是集纳传播作用;三是点睛作用;四是导向作用。广播新闻标题不像报纸标题那样一般只有一个主题,且要求措辞精练,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具有新闻价值且易于为听众接受的典型事实浓缩出来,删繁就简,进行准确生动的提炼概括。广播新闻标题要形象生动,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多用巧用动词是一个办法。要选取最确切、最具有个性的动态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做到字字掷地有声,使整个标题都能动起来、活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再现新闻事实,适当地运用某种修辞方式,也是使新闻标题形象生动的一个办法。总之,广播记者要切实重视广播新闻标题的写作,编辑要有锤炼标题的意识,对标题更是要反复推敲,认真揣摩,让每一条题目都形象生动起来。

2.重视新闻提要的写作

写好新闻提要,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从提要形态上分析,它可分为概括式、对比式、集纳式、评价式、悬念式等。悬念式是在对新闻消息融会贯通基础上高度提炼、概括、升华的结晶体。对比式它是把互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用对仗式的方式对比事物,将事物之间的导同点加以比较,引导听众去鉴别真善美、假恶丑,以达到新闻媒体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目的。集纳式是指为了体现一个重大主题,编辑用一条提要,来包含一组内容相近的几条消息,这样可以加重分量,发挥整体效果。悬念式这一方式的运用,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把受众的胃口吊起来。在具体实践中,围绕充分发挥新闻提要表现功能这一目标,在提要的写作上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确切反映节目的基本面貌。一次节目的提要,是本次主要新闻的集合。它除了提示本次节

目的主要内容外,还肩负着展现节目基本框架的任务。因此,究竟把哪些新闻纳入节目提要,就需要从发挥节目提要的全功能出发,对本次节目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权衡。二是要有的放矢提示新闻内容。就一则新闻的提要而言,它的内容要忠实于原稿,不能违背或偏离原稿原意。但是,每则新闻提要又都有自己的主导功能,如或侧重于提示、或着眼于揭示等等。

三、 多采用现场报道

1.记者要留心现场的各种事情

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地认识新闻现场。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的透视,探到新闻现场的底蕴。

2.注重对现场气氛的把握

受众对现场的认知以及现场气氛的感觉主要来源于记者的播报,那么,记者现场气氛的渲染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以声音来传达现场气氛的广播节目,不然就显得平淡无奇。记者在现场首先要对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宏观的气氛把握,如一项大的工程竣工,记者传达给受众的应该是宏大而热烈的气氛;抗洪抢险传达的应该是凝重、悲壮的气氛;一个现场的批评报道就应该是严肃认真的气氛。如果发生错位,就会让人莫明其妙。

3.现场报道

要体现人文关怀

首先,要求报道要叙事清楚,听众听得明白。这就要求现场报道的结构,不能使用文字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无法做到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排在最前面。它的结构形式,一是顺序结构,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记者的口头报道与事件进程一致。二是多头并列结构。多个事件并列时,按照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并从中挖掘典型性事件进行报道。

其次,要为报道注入感情色彩,使现场感强。广播新闻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就要求多采用文学描写手法,对现场进行形象描绘,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听众以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空间。

四、 注重细节和悬念的挖掘

细节是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广播新闻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尤其要抓住细节中最本质的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此外,要注重增加悬念和冲突。人们在收听时经常不知道他们将会得到什么。悬念会使听众听下去,刺激听众的收听欲望。当然在增加悬念的同时还要不停地用小标题和片花来提醒听众,使听众欲罢不能连续收听,直至结束时才揭开谜底。由于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因此我们在策划时就首先要看其中有没有悬念、冲突,或者能不能形成悬念、冲突,也不妨通过设置矛盾、人物铺垫、交叉故事、加快节奏等手法,激化悬念与冲突,使得渲染一环套一环,冲突一个接一个,从而做到,不但找到了最为精彩的内容,而且最为精彩的把它“讲好”。

原标题:广播新闻写作的创新思维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