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编论坛
《南方都市报》访欧报道回顾 娜迪娅:都市报怎样报道国际新闻?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029 A+A-


《南方都市报》访欧报道回顾 娜迪娅:都市报怎样报道国际新闻?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并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这是他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核安全峰会与访欧之旅。


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派出记者虞伟、娜迪娅,在多个重要场合直击报道此次出访,共持续11天,多达24个版面,绝大部分为自采稿,这也是都市类媒体首次派记者全程报道国家主席出访。

——《南方都市报》国家主席访欧报道回顾

本文想写的是一个多月前的这次赴欧采访,但允许我从最近的一则报道写起。

知道事实的只有当事人

5月6日,网络上一则关于“瑞士银行将不再为客户保密”的消息引起了北京新闻中心虞伟注意,消息由中国日报发布,全文翻译并引述《金融时报》的报道称,瑞士在经合组织会议上签署了一项新标准,承诺将交出客户的资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随后,在虞伟和彭美的布置统筹下,刘佳、吴斌、程姝雯、陈磊和我立即分头行动,开始联系采访瑞士银行家协会、经合组织负责人、透明国际、中外相关专家等人和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在一下午的努力后,信息整理和专家采访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晚间9点多,经合组织、瑞士银行家协会和一位核心专家的采访也相继完成。刘佳来自经合组织的消息和我这里来自瑞士银行家协会的消息同时印证:此前的相关报道似乎漏掉了这则新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瑞士签署的宣言是一项不具有强制力的国际宣言,它必须转化为国内法律才有可能实现,更何况这则宣言要到2017年才生效,而转化成国内法也需要层层投票甚至公投,一步步推进谈何容易。

如果考虑到以上所有信息,这则消息的重要性之前被大大高估了,此前媒体关于“瑞士告别保密历史”的报道也显得有些危言耸听。但由于时间太晚,全盘推翻此前的构思和报题已来不及,我们只能把2017年实施等重要信息放在大标题里以示区别。

事后想来,如果做成“澄清报导”会更符合事实,效果也更好。但也庆幸我们有拿起电话去采访经合组织和瑞士银行家协会核心人士,否则我们也只能就一些并不确切的二手甚至三手的消息做做分析,这样的国际新闻报道显然是不合格的。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一则“美国将不再给孔子学院教师发签证”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后经我们采访美国校方相关人士才得知停止发放的只有一类签证中的一部分,该事件严重性却在媒体间相互转载与解读中被不断放大。

在报道国际新闻时,我们离核心事实远,渠道不如国内畅通,所以很容易忽略国内社会新闻“一定要采访到当事人”的专业精神,而只是简单制作央媒的二手消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一个电话或一封邮件就能让你更接近事实(比起国内,国外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容易接受采访要求)。

“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央媒和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即使新闻在国外也要采访到核心当事人,他们才清楚事实什么样。”虞伟事后总结。

现在,对于任何一个听上去很“严重”的海外新闻,我们已经习惯先画个问号。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走出去——看看新闻的核心是什么样?很多时候,当你走近,事实会完全变成另一个模样。

“失联”报道中的“失焦”

在去欧洲前后,“马航失联”事件正占据着公众所有的注意力。其中一个被“热议”的问题是中国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很多声音批评中国记者只能做发布会的传声筒,在同一事件的报道中大大逊色于爆出多个独家消息的欧美记者。

在欧洲时,虞伟和我曾就此有过一番讨论。我认为,中国有国际新闻记者,有调查记者,但没有国际新闻调查记者,再加上对外报道立场的限制,对于马航失联类似事件甚少涉足,败在没有任何经验上。

虞伟则认为,问题在于中国记者或许忘了“核心事实在哪儿”这个焦点问题。一架飞机找不到了,没有了“新闻现场“,核心事实在哪里?——在可能知道飞机在哪里的核心机构和人员那里(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告诉你哪些机构和人掌握着核心信息),单纯蹲在发布会现场等消息,离核心事实太远。

在欧洲,当我走进中德元首会面现场,看到政府官员与安保人员在我身边穿梭,所有媒体的镜头都严阵以待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核心现场带给人的冲击力:接下来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甚至那些难以觉察的细节都可能是新闻。

你可以看到德国仪仗队为了不出差错反复彩排;看到现场迎接领导人的中德学生挤到第一排争取握手机会;你会知道抗议示威人群总是能精准地知道活动地点并提前到达;知道现场献花的儿童大多来自大使馆工作人员的亲属……

在一次核安全峰会的全体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都已落座,这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走进会场,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纷纷起立排队与其握手寒暄,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韩国领导人朴槿惠等一些国家领导人则并没有起立寒暄,而是继续忙着自己手头的事务。能够亲眼看到这些细节比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或者听专家讲解有趣太多了。

我想,“无限接近核心现场、核心机构和人”,无论对于国内新闻还是国外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还是调查新闻都一样重要。可惜的是,与我们轻车熟路的国内调查报道相比,我们的国际报道尚有很多需要追赶。当然这受到了很多非主观因素影响,对于都市报来说这一点尤其突出。

政治报道中的“阴谋论”心态

在到达核心现场并看到听到足够多的核心事实后,如何在众多新闻原料中选择报道素材是国际新闻报道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样是英拉下台,有媒体关注泰国民主政治进程,有媒体关注中泰关系是否受影响,亦有媒体关注泰国自由行究竟还能不能实现。媒体形态、秉承价值、版块分类都会影响你如何选择素材。而在国际政治类新闻报道中,选择问题就变得更复杂更需小心。

在德国时,我去采访彭丽媛参访过的一个音乐学院,当时做表演的意大利籍学生活灵活现地跟我回忆了与彭丽媛会面的现场。我高兴地拿着料回宾馆写稿,但很快却在一个细节上卡住了。

这个由来自意大利、乌克兰和美国的三名学生组成的小乐团为彭丽媛演奏的曲目中有一首德沃夏克三重奏作品,写下乐曲名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当年朗朗赴美国国宴演奏《我的祖国》曾引起的争议,便随手查了一下这首三重奏乐曲的背景。

结果耐人寻味,这是一首反映乌克兰民族独立的乐曲,而演奏者中正有一名乌克兰姑娘。此前习近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被记者追问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幕立即浮现脑中——这……到底是不是有意味有准备的?

跑政治新闻几年后,你会常常陷入“是不是自己想太多快要变成阴谋论者”的困扰中。但这个想法很快就会被现实狠狠否定掉。因为你会发现在外交行为里,谁来机场接机是有意味的,安排你去哪里参观是有意味的,见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也是有意味的。正像1971年7月基辛格为什么突然从美国赴巴基斯坦访问团中消失;中国政府为什么对于日本在2012年9月10日这一天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分外愤怒;奥巴马访华时为什么是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你害怕你会错过这些意味深长甚至影响历史的细节,更不用说使用哪些词需要加引号;哪些单词只能这样译不能那样译,哪些词则坚决不能用这些“基本底线”问题。

当然,这些政治新闻中的“阴谋论”心态真正的底限是对于新闻事实的尊重。“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是不可以说假话”,这句南方报业老前辈的名言基本概括了几年来,北京新闻中心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方级的都市报记者,混迹北京这个“大官场”时小心翼翼对待中国时政类报道的状态和原则。

“歪打正着”全媒体

本以为出国报道,时差问题会造成新闻报道中的劣势,却没想到歪打正着地成全了“领导人出访系列报道”的全媒体试水机会。

在出发前,领导就已经根据习近平的行程布置了关于“荷兰乳业安全”、“中国核废料安全”、“习近平访欧预热”等选题的图说报道。对于这种偏重讲解与常识类的新闻,我们已经在今年两会期间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当时与邹莹、冯巧、方军等编辑同事的合作经验,使得这次欧洲出访再做图说报道顺利了不少。

刚到欧洲时,每天脑子里想的都还是今天采访到的内容怎么在报纸上呈现。但是欧洲时间下午6点左右就截稿的节奏还是让人郁闷不已——峰会下午的内容往往更有料,但等到第二天发网络上早就传开了。

好在领导及时决定充分运用起南都官微和公众帐号,已经截稿后的硬消息通过微博和微信发布迅速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后的几天,我们开始不满足于只在微博微信上发布消息,一些关注度高的新闻和图说报道也达到了当天迅速转化成适合电脑和手机阅读的版本第二天与报纸同步“出街”的速度。当然,这也苦了编辑和制图技术的同事们。

在德国行程的最后一天,习近平去观赏了一场中国青年队与德国青年队的足球比赛。我们分别在比赛前,比赛结束后采访了此次被接见的中国青年队队员、领队和教练,并由时局和深度新闻部合作推出了关于与习近平见面的细节、中德友谊赛的台前幕后以及我国足球体制转型的“中国球迷习近平”系列独家报道。

可以说,这次领导人访欧的报道是我到南都北京新闻中心以来见过的,除“两会报道”外调动部门最多、运用报道方式最广泛的一次报道。

“每个环节上都是最适合最靠谱的人,少一个人这个系列报道都出不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感慨最多的就是这句。

不再只做“服饰菜单”新闻

回顾这次访欧报道,印象最深的该算是旅程的开头和结尾。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的第一站是荷兰,除了进行国事访问外,还要参加在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在这次峰会前中国外交部的发布会上,我提的问题闹了笑话。

核安全峰会四年前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提议下建立,旨在倡导核安全和打击防范核恐怖主义。实际上,这个峰会的议题讨论范畴目前既不包括军用核设施的安全,也不包括诸如核电站设立的环境安全等这类纯“民用”问题,而只集中在如何保护核材料与设施不被恐怖分子所利用之类的核安保问题。

抱着“来了就要发声”的心态,缺乏周密准备的我还真就厚着脸皮问了“我国要建内陆核电站”这等外行问题。事后证明,我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精神确实遭到了经验丰富记者的嘲笑。好在答问嘉宾耐心解释了“核安全”和“核安保”的区别,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

这个外行问题所带来的沮丧心情很快被之后马不停蹄的采访、写稿、赶行程冲散。虞伟像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采访永动机”,只要遇见人,不管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操什么语言,他都要搭讪聊上一番,几天之后,我终于厌倦这种永无休止的说话状态而拒绝再给他做翻译,但他仍然运用自己独特的英语与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交流。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重要的线索正出在这些闲扯中被“聊出来”的。在与欧洲学院教授门镜闲聊时,我们知道了奥巴马听闻习近平要对欧洲学院学生发表演讲后也临时邀请了欧洲学院学生听自己的演讲这个消息。

尽管我们对于出访类报道还是新手,尽管都市类媒体之前只能在规格、菜单、衣着等“外围”问题上发力,但我们渐渐觉得,好的时政报道依然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回归到政策与国家间关系的博弈上来。

在系列报道中的最后一天,我们决定从习近平与奥巴马同时访欧的角度入手,将自己这些天的采访和积累都放在最的观察稿里,我们不再做服饰菜单,我们要正面地谈中欧关系。

我们选择从习近平的几场公开演讲切入,从与奥巴马演讲的对比,从演讲观众的反应以及中国如何在欧洲讲述自己,打消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等角度写成了一篇观察稿。事后这篇制图加“不那么正面”的观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据说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旅程结束时,想起旅程初期的外行和后来些许的进步,心里最常冒出的想法是:如果有足够的机会,都市报同样能作出像国内报道一样精彩的国际时政类报道。(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方都市报》访欧报道回顾 娜迪娅:都市报怎样报道国际新闻?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