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编论坛
为行业坚守的标杆 叶铁桥:当我们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279 A+A-

为行业坚守的标杆 叶铁桥:当我们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跟一群同行吃饭,说到谁去创业公司有股份了,谁去上市公司当高管了,谁又正准备辞职当律师了。财新传媒的首席记者王和岩幽幽地说:“当记者多好呀,为什么要转型呢,都那么需要钱吗?”

王和岩从业15年,至今仍算是北漂,无房无车;而在业务上的杰出表现,使她被视为行业坚守的标杆。

《京华时报》深度部主任康少见若有所思地反问:当我们谈到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呢?“记者并不一定都是想去挣钱,而是担心哪一天报纸突然就没了——我们下岗了。”

纸媒也许突然哪天就没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形势一天天在变坏,并不像前几年的缓坡下滑,一桌的新闻人都有感觉,今年,对于纸媒而言是断崖式的下坠,而且下半年尤甚。大家相互分享了各自单位的营收数据,没有一家情况不是在变坏的。

我的同事、调查记者刘万永半开玩笑道:这可这么办呀,突然发现,自己要成“40、50”人员了。

“40、50”人员,即40岁到50岁年纪的下岗待业人员。小小巧合,这一周,他是我听过的第二个说到这个词的新闻人。一位资深女编辑跟我聊天时,也忧心忡忡地说:原以为在报社可以干到退休,现在看来很难了。我们家的保姆是东北的,以前也有工作,后来下岗了,生活条件恶化,就出来当保姆了。昨天,我看着她就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行业衰退的结局就是这么残酷。”她肯定盘点过过去那些衰退行业从业者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人转型,更像是在主动逃生——总觉得船要沉了,怕跟着船一起被海水吞没,赶紧先跳海。

不管是不是“跳海逃生”,至少今年以来,离职的新闻人络绎不绝,可谓新闻业里的“新常态”。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新闻人离开的消息,其中不乏江湖上声名卓著者。一些传统纸媒的优质内容生产部门,甚至到了因人才流失太快而导致版面都难撑起的境地。

近来,“你是不是想走了”和“你是不是要走了”,几乎成为同行和同事之间探知对方近况的问候语,这也使得坚守者心烦意乱,眼看着偌大的一座城,不少人都形色匆匆地往外走,自己会不会太后知后觉了点儿?会不会越后走越被动,窗口期也越来越短?

眼看着传统的传播格局像冰山一样破裂了,但以做新闻为旨趣,或者有新闻理想的坚守者,让梦想照进现实的窗口在哪里?新的职业支点又将在哪里安放?

中国大陆纸媒的颓势,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留英回来的复旦大学年轻教师徐笛告诉我,虽然美国纸媒也在衰退,但在欧洲,纸媒状况还是比中国大陆好,《太阳报》依旧布满整个车厢,《卫报》也没有裁员和大规模人员流失,法国纸媒也是如此。

日本《读卖新闻》中国总局局长加藤隆则也说,日本报纸没出现太大问题,当然日本情况特殊,报纸的未衰退也许与老龄化有关。 

但中国大陆纸媒的境遇为什么相对更严峻呢?我想,是不是跟消息流动的洼地效应有关,新鲜优质信息总会往管控制度低的地方流动,资本也会随之而去。在大陆,最及时、最鲜活、最接近不设限表达尺度,且最缺版权保护能随便分享的信息都在网络上,从这些维度反观纸媒,是不是纸媒太不具有竞争力了,活该被逼到墙角? 

一个从业20年的新闻人说,他就不信,以后严肃新闻会没人看了。 

严肃新闻总会有人看,但我想,还会是目前这种形式——动辄三四千甚至七八千字么?10多年前,我曾给香港《明报》写过稿子,《明报》是典型的严肃报纸,至少从我看到开始,人家就是大量和大幅使用照片。《今日美国》也算是美国新兴报纸的代表了,它放弃了美国纸媒擅长描述细节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不鼓励长文章,追求稿件至简,大量用图,结果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一个社会需要严肃新闻,但需要什么形式的严肃新闻?对比1980年代的报纸,大陆的报纸变化大吗?是不是我们仍处于纸媒发展的1.0时代而不自知,是不是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强调读者需要什么,而读者早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呈现形式进化到2.0甚至更高版本了? 

所以,当我们在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我想,不仅是害怕失业,还有对传统新闻业晦暗不明前景无法辨明的忧虑。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

为行业坚守的标杆 叶铁桥:当我们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