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编辑体验
人物栏目实践初探 张玮:地方版通过精品栏目赢得影响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270 A+A-

人物栏目实践初探 张玮:地方版通过精品栏目赢得影响力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2013年8月6日,南方日报地方版“深圳观察”填补本土市场空白,正式创立《人物》栏目,栏目每周一期,逢周二出版,并开设公众微信号:szgcrenwu。截至2014年2月4日,已出刊22期,采写24个人物。

——《南方日报·深圳观察》“人物”栏目实践初探

该栏目走专业化、精品化采写路线,迅速形成了品牌效应,不仅成为深圳观察官方新浪微博转载率最高的稿件,还引起深圳官方高层和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关注。一些机关单位甚至特邀栏目组去基层宣传部门做培训,专题讲授采写技巧和栏目运作等。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栏目?地方版通过打造精品栏目赢得影响力?栏目在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本文将结合《人物》栏目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人物》栏目的诞生

为什么要开设《人物》栏目?

自南方日报进入深圳市场开设地方版“深圳观察”以来,“如何立足于本土,但又与深圳报业集团四大报和都市类报纸差异化发展”一直是思考的重心之一。为此,“深圳观察”相继创办了深圳周刊、龙岗视窗和宝安视窗等子品牌,以有观点、有深度、接地气的报道打市场,取得新闻和经营的“双丰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报纸也开始对此进行模仿和复制,迫使我们必须不断出新,才能保持优势。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仅对传统纸媒造成冲击,也加大了信息碎片化趋势,但反过来也让高品质新闻作品愈发稀缺和珍贵,这成为我们做任何创新的一个基本准则。

而以人物报道开设固定栏目并非一时兴起,2010年、2012年深圳观察分别策划了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年和小平南巡20年的“深圳梦寻”、“一封家书”系列人物报道,以“口述实录体”或“受访人亲笔撰文”等形式均引起市委宣传部门和坊间关注。

这两组策划为后来栏目的创办作出有益探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个体的内心和命运无不受到时势推动和打下时代印记,这一特性在经历30多年风雨、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风口浪尖的深圳特区更为明显,他们所思所想所言所为即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史。

正如我们在创栏语中所写“他人如镜,照人照己照当下,记录人就是记录一个变迁的时代”——2013年8月6日,深圳观察《人物》栏目以固定版面和出版时间与读者见面,并立志做“深圳本土最好的人物类报道”。此时,深圳市面尚无一家媒体做类似栏目,恰好留有市场空白。

哪些人物可以作为栏目选题?

“选择写什么样的人”是栏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符合南方日报的气质定位,又要契合目标读者群的需求。目前,深圳观察主要以征订用户尤其是党政机关为主,因此目标人群主要是公务员、企业精英和中产阶层等,属于引导城市方向和发展的主流人群,以及决策人群。其基本特征是:

年龄层在25—50岁之间,对新人新事物有关注度;有一定经济实力、学历和地位,本身可以获取到海量信息,更需要的是新锐观点和启发性思维;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有一定人文思考和政治敏锐度。

因此人物选取上,不只是聚光灯下的名流骄子和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红人,独立思考、有责任担当的精英,敢于尝试、努力做出改变的新锐者,特殊群体代表,甚至冷人物,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是来自经济、文化、科技、学术界等领域受公众关注的知名人士,比如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长徐扬生(第二期),以及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上榜者创客潘昊(第十四期)。

二是热点新闻事件或政策中的人物,包括幕后操盘手、事件核心人物、新闻当事人,比如《一个80后“深漂”的万言书》(第十二期)、《三个南科大少年》(第十六期),以及深圳“12·11”光明大火中发掘的《保安王龙:因救火上了三次央视》(第十七期)。

三是独立思考、不从众,敢于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率先做出改变或在公众利益问题中直言的精英人物,比如《被“解放”的医生 》(第七期)、《“较真代表”郑学定》(第二十二期)。

四是活跃于坊间,但以一己之力坚持做惠及公众或推动官方改革之事的民间人士,比如《社保达人吴秋榜》(第九期)、《雷闯不雷》(第十八期)。

五是来自草根阶层、弱势群体或特殊人群的代表者,通过其反映一个群相生存状态或群体发展进程中的切面,比如《寻找“城市的孤独者”》(第三期)、《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第十期)。

六是历史的“活化石”、时代的亲历者,极具书写意义的人群,比如《最后的“自梳女”》(第五期)。

如何保证栏目的作品品质?

确定人物类型后,“如何保证稿件品质和选题持续性”是决定栏目能否不俗、能否区别于普通人物类报道的关键。

为了避免一些人物报道不接地气、没有人味、没有可读性的弊病,我们将自己定位为观察者、记录者,受访者的个人成绩和地位高低并不是报道重点,首先在乎的是他的经历、内心和思想。去掉光环或者偏见,将人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然后再解构其人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在采写上,故事化、细节化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大标题则提炼人物标签,用杂志化方式操作。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六人虚拟团队,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六人平时分属时政、民生、经济等不同组别,所关注领域各有不同。团队以松散管理为主,但建立且严格执行三大固定机制:

1.“事前沟通机制”,由于人物类采访,尤其是一些需要用到“对话体”的人物,其问题设置质量直接关乎稿件成败。因此,要求每一个人物的采访提纲和写作方向都必须经过反复讨论后才拟定和下笔,以求问得细致、全面,新闻点找得准确。

2.“事中修改机制”,即要求稿件在交稿前,从立意、标题到文字修饰、字数都要达到“不需再编辑即可见报”的效果,实现精细化操作。一篇稿件由执笔记者成稿交给统筹人后,再由两人一同修改两至三遍几乎已是常态。

3.“事后分析机制”,即每期稿件见报当日下午,栏目组马上组织业务讨论和评报,并将讨论内容以书面形式贴在深圳采编QQ群,与后方编辑和其他记者共享。查缺补漏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参与性和业务氛围。 

此外,栏目组平均每两周左右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选题分析会,并建立了栏目题库。为防止受访对象临时变卦或忙碌而改期或约访周期过长等现实问题,一般采取三个题目同时操作的原则,以解决栏目持续性问题。

二、《人物》栏目运作效果

经过半年的运作,栏目已在深圳本土发酵。截至2014年2月4日,栏目出刊22期共24个人物,编辑好评率超过95%,一些稿件引起包括深圳官方高层和政府部门、民间机构的高度关注。

比如,《一个80后“深漂”的万言书》一稿见报当日上午即引起深圳副市长关注,要求市委宣传部到本报要主人公电话,希望与其详谈;《被解放的医生》一稿见报当晚,深圳市卫人委医改处处长主动发来短信,赞稿件并谈及个人观感;《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一稿在深圳观察官方微博一经发布即获得数百条转发和评论,一天之内阅读量高达10余万;《社保达人吴秋榜》见报后则有不少市民来电索要吴的联系方式等。

此外,一些有内刊的区级机关单位还特邀栏目去给基层通讯员做培训和讲座,专题讲授栏目创办和人物报道的采写技巧等,用另一种形式强化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扩大了南方日报的影响力。

而在栏目开设的微信公众平台“深圳观察人物栏目”(微信号:szgcrenwu)上,从评判公众号质量好坏的公认指标“图文转化率”(图文转化率=图文实际阅读人数/送达人数)分析,平均转化率为43%(目前微信图文转化率分析只能显示推送后7天的数据)。其中,转化率超过100%的稿件近一成,超过65%的占1/4,超过30%的占1/2,未达21%的低于1/3。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数据在所有腾讯平台的公众微信号中,处于中偏上位置。对于一个每周一期、运行仅半年且无任何行销推广的栏目公众号来说,基本实现了预期。

另一方面,栏目还带来另一个效果,即“团队建设”。目前栏目组虚拟团队6名成员,有5名是近一两年才进报社的新人,因栏目坚持走高品质作业路线,且严格执行既定的三大制度,团队业务讨论氛围浓厚,成员之间互助性高、成就感强,新人成长非常迅速。不仅在栏目中,在各自领域也产出不少好作品并获奖,为深圳团队构建良性人才梯队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人物》栏目面临的问题与应对  

尽管栏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三大问题依旧不可小觑,并亟待在今年的运作中逐渐改善和完善。

一是人物选材还不够宽阔。对24名已报道的人物进行统计后表明,尽管“名人”和“新闻”人物超过一半。但从界别上,采写学术、科技、文化和民间的人群比较多,政界和经济界人物缺失。

究其原因,首先这两类人群约访较难,过去半年里约访失败的人物,几乎全部都集中于此;其次,栏目本身要求采写受访者内心和真实思想观点,严防稿件成为“个人政绩展示会”、“政策宣讲会”或“企业广告宣传”,因此本身对这两类人物的筛选也非常慎重;再者,要避免与深圳观察平台其他子品牌的同质化,比如《深圳周刊》主打经济新闻,也有时采用人物报道体裁,因此栏目所选人物需与其错开。

二是选题持续性压力依旧较大。一方面,与《人物》、《南方人物周刊》这种可做全国选题的杂志不同,作为南方日报地方版上的栏目,集中关注的是深圳范围内人群。随着时间推移,栏目见报的人物越来越多,发掘新人物的压力会变大。另一方面,受出刊时间“一周一期,逢周二出版”的约束,部分有时效性的新闻人物无法在栏目中呈现,选题整体偏静态。

针对上述问题,栏目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平台资源整合,比如加大与原特区外宝安、龙岗两个视窗工作站的沟通,在深圳范围内拓展存量空间,充实题库。同时,对一些以往报道过、关注度高的人物,保持长期联系,可适时从其他视角和角度对其进行“二度开发”,发掘增量空间。此外,做好对一批重量级人物约访的“持久战”准备。(作者系南方日报记者、《南方日报·深圳观察》“人物”栏目策划人)

人物栏目实践初探 张玮:地方版通过精品栏目赢得影响力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