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编辑体验
功利化报道方式粗鄙化 王佳:发力即时新闻不可自我放逐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6-08-14
【阅读】1672 A+A-

功利化报道方式粗鄙化 王佳:发力即时新闻不可自我放逐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最近,资深媒体人朱学东先生探讨“传媒业走进粗鄙时代”的系列文章,在传媒圈当中引起不小反响,我的微信朋友圈也一度被这些文章刷屏。相信朱先生的判断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并不出乎意料,事实上,你我的确正在不同程度地经历传媒工作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报道方式的粗鄙化。

作为一名工作职责是捕捉日常网络热点的报纸编辑,我特别注意到,朱先生在其中一篇文章里谈道,“互联网媒体对传媒业的粗鄙化也尽了一分力。一方面抢眼球,一方面求快,降低成本,导致传媒业的专业探索意愿急剧下降,而互联网的匿名式表达,也让许多人失去实名下的责任和压力,放逐了自己。”

这当然同样符合业界的一贯认知。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人在坚持“纸媒不死”的观点,乃至维护自身可怜的职业荣誉感时,也都将网络媒体做新闻普遍求速、求“亮瞎眼”,而不守基本报道规范作为一个重要论据。诸如,这么做新闻很容易失实,还是传统媒体踏实采访、平衡报道靠谱云云。

遗憾的是,眼下一批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人,正在成为他们过去所反对的人。具体而言,对于一个热门网络话题,将爆料网帖缩到140字内,然后加上“求证”二字,便敢发上官方微博,从而引领舆情发酵,与普通网友的表现无异。最新案例包括江西吉安女市委书记被曝系“富婆”,有微博粉丝达百万的传统媒体,就在未作任何求证的情况下,通过截取展示网帖精华,以最快速度为读者奉上了这样的“独家新闻”。

而如果记者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电话,恰好又是一个负面消息,那么尽管下列信息毫无意义,却能在客观上表现记者已尽力,并暗示当事人的消极态度,那么就敢在网上挂出链接,发出一个正式报道文本。这些信息包括“反复拨打电话无人接”、“对方按掉电话”和“对方拒绝了采访请求”等,常见于报道末尾。

还有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是做链接。鉴于很多事件在中国是重复发生的,A事求证不到,那就整理出与之同质化的BCD事,成稿时再把A事顺便绕进去即可。虽然稿件主体是BCD,但只要抖出A,铺垫再长又有何妨? 

只要你稍加留意,每天去看那些抢占门户和新闻客户端重要位置的即时新闻,总有一条是靠这种方式生产的,而作者不乏传统媒体。简单分析可以发现,这类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够快,至于新闻要素的五个W,这类新闻基本只突出一个,即what,还是个有待进一步核实的事实。我将这类即时新闻统称为“我听说”报道,盖因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网络大V,意在告诉大家“我听说有这么件事”,至于真的假的,谁知道呢。 

部分传统媒体之所以放弃过往的克制,在即时新闻生产中放逐自己,依我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传统媒体由于介质的特点,以往最大的短板就在速度,借助新媒体平台原本可适当弥补这一缺陷,无奈网络媒体也陆续发力即时新闻自采,竞争激烈度持续增加,只好一快再快;二是传统媒体介入新媒体平台后,受制于内部考核压力和外部排名等,一味追求微博阅读量和微信阅读数等显性数据,从而不惜牺牲节操;三是新媒体平台的发稿环境相对轻松,即便失实和不平衡,也有借口说新闻总在滚动发生,易用后续“追踪”来免责。 

凡此种种,造就的是一批品质低劣的即时新闻,没有营养,读者转瞬即忘,最终不断消耗的是传统媒体残存的公信力。在这种氛围中,传统媒体人遵守新闻采写的基本规范,有节操地与网络媒体“火拼”很重要,更重要的恐怕是要进一步开阔视野,不受即时网络热点的牵制,在选题思路上多走差异化路线。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网眼版编辑)

功利化报道方式粗鄙化 王佳:发力即时新闻不可自我放逐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