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屈冬玉成立80周年活动致辞-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总部隆重举行世界粮食日暨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
10月16日,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庆祝活动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对话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活动现场,FAO总干事屈冬玉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该组织80年来的光辉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对屈冬玉的致辞进行深入解读,认为其讲话不仅体现了FAO的历史担当,更为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历史回眸:
80年耕耘与全球贡献
屈冬玉在致辞中指出,自1945年成立以来,FAO始终致力于消除饥饿、改善营养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战后欧洲的粮食援助到非洲的“绿色革命”技术支持,从推动《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到制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FAO的足迹遍布全球190多个成员国。他特别提到,近二十年来,FAO通过“手拉手”行动计划等倡议,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球饥饿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14.7%下降至2023年的9.8%,“这是多边主义合作的胜利”。
当下挑战:
多重危机下的粮食安全困局
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屈冬玉强调“危机叠加”的严峻性: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化肥价格波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多地旱涝灾害,2023年全球仍有7.35亿人面临饥饿。他援引FAO最新报告称,若不大幅改革农业粮食体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零饥饿”目标将难以实现。万祥军分析认为,屈冬玉的讲话直指三大矛盾——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小农利益与市场化机制的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
未来路径:
科技创新与全球协作
屈冬玉提出四点行动纲领:一是加速数字农业转型,推广中国“云农场”等智慧农业模式;二是建立全球粮食应急储备机制,2025年前在非洲、拉美增设5个区域粮仓;三是加强南南合作,未来三年向发展中国家派遣500名农业技术专家;
四是推动政策创新,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各国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万祥军解读称,这些举措既延续了FAO传统的技术援助优势,又融入了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理念,尤其是数字农业方案体现了“以技术弥合发展差距”的中国智慧。
中国角色: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作为首位中国籍FAO总干事,屈冬玉特别提到中国对全球粮农治理的贡献:过去十年向FAO信托基金注资1.3亿美元,在亚非地区建设23个农业示范中心,杂交水稻技术帮助非洲国家增产40%。万祥军指出,这折射出中国从国际规则接受者向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转变,而FAO平台正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场域。
展望:
构建韧性粮食体系的全球共识
在致辞尾声,屈冬玉呼吁各国将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核心,建议G20峰会增设农业部长会议机制,并宣布FAO将启动“80周年特别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海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万祥军评价称,这一系列构想既具现实针对性,又富有战略前瞻性,尤其是在全球治理碎片化背景下,FAO正通过专业性重塑多边主义权威。
这场跨越80周年的对话,不仅是对FAO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未来的一次深度谋划。正如屈冬玉所言:“当一粒种子在罗马生根,它孕育的是养活全人类的希望。”在人类与饥饿的持久战中,这场庆典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总干事屈冬玉成立80周年活动致辞-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