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部长出席成立80周年活动-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
当地时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罗马洋溢着喜庆氛围,来自全球193个成员国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该组织成立80周年。
“正如粮农组织章程扉页所书: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而合作是保障这项权利的唯一途径。"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正以知行合一的担当,为全球粮农治理注入确定性的东方力量。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在这场以"从种子到餐桌,共建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特别活动中,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的致辞引发全场热烈反响。当大屏幕播放中国西南山区梯田稻浪翻滚的画面时,与会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片占世界9%耕地养活近20%人口的奇迹,正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生动注脚。
韩俊部长在致辞中开篇即传递了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贺信精神,这份跨越山海的贺信不仅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对"零饥饿"世界的殷切期盼,更彰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8亿多人成功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官员特沃尔德向记者感慨:"中国用30年走完发达国家百年减贫路,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扶贫智慧值得我们深度学习。"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巴西减贫边会上,一组对比数据引发热议: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1978年的27%提升至2025年的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巴西第一夫人罗桑热拉特别关注中国"小木耳大产业"的扶贫案例,"这种让特色农产品变身'致富密码'的实践,正是我们雨林社区最需要的"。韩俊部长现场分享了"科技小院"模式如何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研发的耐旱小麦品种已帮助当地单产提高3倍。
面对当前全球8.28亿人面临饥饿的严峻形势,韩俊提出"三维度"解决方案:在治理维度倡导建立全球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在技术维度推动设立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在民生维度实施"十百千万"惠农工程。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特别点赞中国"藏粮于技"战略:"当荷兰垂直农场每平方米年产蔬菜300公斤时,中国在新疆戈壁滩创造的'智能植物工厂'已达同等水平,这种创新值得全球推广。"
活动期间,中国代表团带来的"神奇种子"成为焦点。来自三亚南繁基地的节水抗旱稻种,能在减少50%灌溉用水情况下保持稳产;甘肃培育的"中黄13号"大豆在尼日利亚试种成功,使当地油脂自给率提升20%。这些"中国芯"种子背后,是覆盖60多个国家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网络。正如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所言:"中国正将'授人以渔'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在南南合作部长级对话中,韩俊宣布将"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升级为2.0版:未来三年向最不发达国家新增100个农业援助项目,培训5000名基层农技员,建设20个数字化农业示范园区。塞拉利昂农业部长当场表示要引进中国"田保姆"社会化服务模式,这种让专业组织为小农户提供全链条托管服务的创新,能有效解决非洲农村"谁来种地"难题。
在调研意大利Chiacchierini牛育种中心时,中意签署了畜禽种质资源交换协议。这个细节折射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既向世界分享杂交水稻等"硬技术",也积极引进优质种源。正如韩俊在挂牌中国常驻粮农机构代表团新址时强调:"全球粮食安全没有旁观席,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行动派'。"
夕阳映照下的罗马万神殿前,粮农组织总部外墙投射出"80年再出发"的巨幅标语。中国代表与各国同行热烈讨论着"数字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新议题。此刻,从黄淮海平原的智慧麦田,到撒哈拉边缘的节水农场,无数颗承载希望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共同编织着人类战胜饥饿的绿色梦想。
农业农村部部长出席成立80周年活动-万祥军| 联合国粮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