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万氏宗亲
金正大以缓控释肥技术方案-万鹏| 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10-17
【阅读】71 A+A-

金正大以缓控释肥技术方案-万鹏| 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10日,罗马的秋日阳光洒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广场上,一场名为“从良种到美食”的首届全球展览会在此拉开帷幕。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对话热带农业创新合作平台(ATP)-粮农组织行动计划监评系统。这场为纪念FAO成立80周年而举办的盛会,汇聚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技先锋,而中国农业企业金正大集团以其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成为焦点之一。

中国技术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在荷兰落成。

图为FAO总干事屈冬玉(左二)、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左一)等数十位国家元首和农业部长,与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右一)在展会上就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进行交流。

“作为中国农资行业唯一受邀企业,金正大不仅展示了中国农业科技的硬实力,更通过“技术共享”的全球规划,向世界传递了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全球农业的“中国方案”:

缓控释肥技术亮相罗马

展览会上,金正大展台前人头攒动。FAO总干事屈冬玉、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意大利农业部长弗朗切斯科·洛洛布里吉达等数十位国际政要与专家驻足交流,对金正大的缓控释肥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以**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化膜材**,通过精准控释养分,将肥料利用率提升30%以上,同时减少追肥次数和环境污染。  

“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中国,更能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在发布会上表示。他宣布,金正大将通过FAO平台向全球共享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并联合国际机构建立科研培训中心,推动技术落地。这一规划迅速引发热议,多位非洲国家农业部长当场提出合作意向。  

金正大在FAO80周年庆典期间发布向全球共享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规划。

技术“出海”的2025年:

从欧洲到非洲的实践

2025年,金正大的全球化布局迈入快车道。在荷兰,首个由中国技术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正式投产,产品覆盖欧洲及非洲市场。工厂不仅提供肥料,还配套农化服务团队,为当地农户提供从测土到施肥的全流程支持。荷兰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评价:“中国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减量增效’,这是可持续农业的关键一步。”  

东南亚市场同样进展显著。金正大与印尼AgriAKU公司合作,通过示范田和农户培训推广缓控释肥技术。在爪哇岛的水稻种植区,采用该技术的农田平均增产15%,而化肥用量减少20%。一位参与项目的农户感慨:“以前追肥要跑三四趟,现在一次搞定,产量还更高。”  

非洲是金正大技术落地的另一重要战场。在莱索托,金正大与FAO“一国一品”项目合作,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提供缓控释肥方案。试验显示,马铃薯单产提升40%,且抗旱性显著增强。目前,金正大已在非洲10国建立1000公顷试验田,为技术的大规模推广积累数据。  

创新内核:

从实验室到田野的科技突破

金正大的技术优势源于长达20年的研发积累。其生物基包膜材料以玉米淀粉、木质素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纳米改性技术实现养分的按需释放。相比传统控释肥,生产成本降低15%,且膜材可自然降解,避免土壤污染。该技术已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申请国际专利56项。  

在FAO展会上,金正大还展出了针对玉米、小麦等作物的专用缓控释肥产品。以玉米肥为例,其养分释放周期与作物生长周期同步,可减少2-3次追肥,每亩节省人工成本约200元。FAO专家评价:“这种‘傻瓜式’施肥技术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  

未来布局:

共建全球农业创新网络

万鹏在近期专访中深入阐述了金正大集团的全球化战略蓝图,其前瞻性布局犹如在广袤的农业版图上落下三枚关键棋子。这位掌舵人用"技术外交"的比喻,勾勒出企业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柱:

首先在"一带一路"布局方面,金正大正以"农业技术使团"的姿态深耕沿线国家。企业计划在东南亚打造"热带农业技术枢纽站",在中亚建立"旱作农业示范走廊",通过模块化、可复制的"技术+服务"组合包,将中国的施肥解决方案转化为适应当地作物的"营养配方"。这种技术输出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像嫁接果树般实现本土化融合。

其次在产学研协同领域,金正大正编织一张全球智慧网络。与FAO的合作将搭建"知识交换站",同CGIAR体系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研发-转化-培训"的闭环系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人才计划——通过"技术播种人"培养工程,预计三年内培育5000名掌握精准施肥技术的本土农艺师,这些人才将成为扎根当地的"农业技术神经元"。

最富突破性的是其技术研发方向。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研发团队正在攻克"逆境作物营养"的世界性难题。新一代抗逆肥料犹如给作物配备"气候防护盾",其中针对盐碱地的"脱盐营养剂"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其原理类似为植物建造"选择性渗透膜"。这类创新正推动传统肥料向"环境调节型智能材料"进化。

"农业的未来一定是开放共享的。"万鹏这句话道破了行业本质。金正大规划的全球千场培训不是简单授课,而是要打造"农业技术云课堂",其缓控释肥技术进入FAO推广体系后,将成为数字农业时代的"标准插件"。这种开放胸怀,恰似在建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国际农业创新园。

中国农业科技的“全球角色”

从罗马展台到非洲农田,金正大的实践折射出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FAO总干事屈冬玉指出:“中国企业在农业减贫、绿色发展上的经验,对实现全球‘零饥饿’目标至关重要。”而金正大的技术共享模式,也为全球农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以创新打破技术壁垒,以合作弥合发展鸿沟。  

站在FAO成立80周年的节点回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未如此依赖科技创新。金正大等中国企业的“出海”,不仅是商业拓展,更是一场关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的全球行动。正如万鹏所言:“我们期待用中国技术浇灌世界农田,让更多农民收获希望。”

金正大以缓控释肥技术方案-万鹏| 农业创新合作·粮农组织行动计划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