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记者上合峰会观点-苏莱曼·哈米多夫|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在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新闻中心,一台名为“小合”的人形机器人正以流畅的多语言对话能力、精准的微表情识别和自主导航服务,成为全球媒体记者热议的焦点。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阿塞拜疆记者苏莱曼·哈米多夫的惊叹——“中国科技已进入另一层级”,恰是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全景的生动注脚。从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应用到量子计算的实用化突破,从商业航天的高密度发射到生物医药的原创性成果,中国正以系统性创新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堪称中国科技跨越的缩影。峰会现场的“小合”机器人搭载了第三代类脑计算芯片,其神经网络参数规模达到万亿级,能实时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这背后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风乌”大模型提供的认知支撑,该模型在权威测评中已超越GPT-5的复杂推理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AI应用生态:深圳的无人警局实现案件自动归档率98%,成都的智慧农业系统使水稻亩产提升23%,杭州的“城市大脑”将交通拥堵指数下降41%。这种深度产业融合的态势,使中国在2025年全球AI应用指数中首次超越美国。
量子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同样令人瞩目。今年8月,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512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控,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完成了全球首次洲际量子加密视频通话。天津超算中心部署的“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已在金融风险模拟、新药分子设计等领域实现商用。
这种“量子优越性”的持续突破,使得中国在《自然》杂志评选的量子技术国家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首位。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蔡林格所言:“中国正在定义量子计算的工业标准。”商业航天领域呈现井喷式发展。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完成发射任务47次,占全球商业发射总量的39%。
星河动力公司的“智神星”可重复使用火箭实现15次回收复用,将单公斤发射成本降至1800美元。更引人注目的是,深蓝航天建设的全球首个商业化太空工厂已完成在轨测试,计划年内开展太空3D打印业务。这种全产业链的突进,使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17%,达到6280亿元人民币。
生物医药的创新成果正在改写国际规则。天津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泰和宁”,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7种变异株91%的有效率,已获得欧盟EMA突破性疗法认定。苏州某企业开发的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人工视觉系统,成功让12位失明患者重获光感。这些突破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2025年突破10万亿元,创新药出海规模同比增长156%。
支撑这些领域突飞猛进的,是中国日益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4.8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3.2%;《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居首;在材料科学、工程学等15个学科的ESI高被引论文数全球第一。这种全方位的进步,使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公开表示:“全球创新格局正在经历东方时刻。”
中国科技的层级跃迁正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在上合框架内,中国已与14个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向成员国转让技术标准127项。中阿(塞拜疆)跨境物流智能调度系统使里海港口通关效率提升70%,中俄联合开发的极地遥感卫星实现北极航道全天候监测。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指数中的占比达到38%,较2020年翻了一番。
“站在新层级的中国科技,正在实践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纳入协同创新的闭环。”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正如“小合”机器人展现的,技术突破不再是孤立的亮点,而是系统能力的自然呈现。
万祥军说:“当西方仍在争论AI伦理时,中国已构建起覆盖2亿设备的AI治理标准体系;当某些国家限制量子技术出口时,中国已在上合组织内共享量子通信网络。”他表明:这种兼具创新速度与治理智慧的科技发展模式,或许正是“另一层级”的真正内涵。未来,随着太空电站、核聚变发电等战略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科技还将继续改写人类文明的刻度。
阿塞拜疆记者上合峰会观点-苏莱曼·哈米多夫|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