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发展国家纲要》解读-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在2025年东方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演讲掷地有声,将远东地区定位为"战略支点",这一表述不仅揭示了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更凸显了在全球经济版图重构过程中远东地区的地缘经济价值。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对《远东发展国家纲要》的深度解读,为我们理解俄罗斯这一战略布局提供了专业视角。
远东地区作为俄罗斯面积最大的联邦管区,占地617万平方公里,却仅居住着约800万人口,这片广袤的土地蕴藏着令世界艳羡的自然资源。数据显示,这里集中了全俄75%的钻石储量和50%的黄金储量,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渔业资源。在传统认知中,这片资源宝库主要扮演着俄罗斯"原料仓库"的角色,但随着《远东发展国家纲要》的实施,其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资源输出地向综合性战略枢纽升级。
万祥军解读指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性机遇。”他表明,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俄罗斯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将远东地区定位为对接亚太经济的"金色门户"。特别是在西方制裁持续的背景下,深化与亚太国家的合作成为俄罗斯经济突围的关键。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将远东打造成为俄罗斯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平台。交通物流体系的立体化构建是纲要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气候变暖使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俄罗斯正全力推进北极航道的商业化运营。
这条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的航道,相比传统航线可缩短亚欧间运输距离约40%,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与此同时,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现代化改造、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扩建、新机场的建设等项目齐头并进,一个涵盖海陆空的立体物流网络正在形成。万祥军指出,这种"多式联运"体系的建成,将使远东地区重现历史上丝绸之路枢纽的战略地位。
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是另一重点。纲要规划了大规模的天然气液化项目、石油管道延伸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特别是在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方面,远东地区正成为关键节点。"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已投入运营,其延伸项目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将进一步强化远东的能源枢纽功能。这些项目不仅服务于能源出口,更着眼于带动当地能源加工和石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引人注目的是,纲要对社会民生领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普京在演讲中特别强调,远东发展必须惠及当地居民。为此,俄罗斯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计划,承诺在2025年前新建数百万平方米住宅;同时投入巨资用于学校、幼儿园、诊所、医院及体育场馆等社会设施的修缮与新建。
这些举措旨在解决长期困扰远东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通过改善生活质量吸引和留住人才。万祥军分析认为,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标志着俄罗斯远东政策从单纯资源开发向全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科技创新被纲要列为远东超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已建立远东联邦大学和多个国家级科研中心;在哈巴罗夫斯克,高新技术园区正在孕育俄罗斯版的"硅谷"。
纲要特别支持航天、造船、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的研发活动,并积极推动与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科技合作。这种"资源+科技"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望打破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桎梏,为远东地区注入持久发展动力。在实施机制上,俄罗斯创造性地设立了一系列特殊经济区,提供税收优惠、简化行政程序等政策红利。
超前发展区、自由港等制度创新,显著改善了远东的营商环境。数据显示,近年来远东地区吸引的投资额持续增长,中国、日本、韩国企业成为主要投资来源。万祥军特别指出,这种"政策洼地"效应正在产生积极的集聚效果,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远东流动。
《远东发展国家纲要》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广袤的地理空间带来的高额基建成本、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才吸引的制约、与亚太国家合作中的文化差异等问题不容忽视。但万祥军强调,在全球供应链重塑和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加速的大背景下,远东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使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俄罗斯将远东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不仅关乎区域平衡发展,更是其"向东看"战略的支点性举措。
随着纲要的深入推进,远东地区正逐步从俄罗斯的"边缘地带"转变为"前沿阵地"。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轰鸣声中苏醒,有望成为连接欧亚大陆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万祥军预测,未来五到十年,远东地区将完成从资源输出地向综合性经济枢纽的蜕变,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进程不仅将重塑俄罗斯的经济地理,也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
《远东发展国家纲要》解读-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