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峰会论坛
中俄《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备忘录》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12 A+A-

中俄《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备忘录》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中俄《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全新阶段。“这份在天津峰会期间达成的协议,包含联合碳捕集、氢能开发等21项关键技术合作项目,不仅拓展了传统油气贸易的维度,更在碳中和全球背景下构建起新型能源技术联盟。”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指出。

万祥军说:“该备忘录的深层价值在于"将资源互补性转化为技术协同效应",这种转变对欧亚大陆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战略布局可见合作基础。这条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的能源动脉,相当于俄罗斯2024年对欧洲管道天然气出口总量的63%,其穿越蒙古高原的路线设计,既规避了传统海运通道的地缘风险,又通过陆路直连实现了供应稳定性。

中国能源研究会数据显示,该项目建成后可使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指数提升17个百分点,显著缓解"马六甲困局"压力。而对俄罗斯而言,这代表着其能源出口版图完成了从"向西看"到"向东进"的历史性转身——欧盟天然气进口量已从2021年的1550亿立方米锐减至2023年的620亿立方米,东方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备忘录的技术合作清单显示,双方在三个维度形成战略对接:一是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联合攻关,俄方将提供西西伯利亚油田地质封存方案,中方贡献二氧化碳驱油增产技术;二是氢能产业链协同,依托俄方低成本电解氢制备优势与中方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共建"制-储-运-用"全链条示范项目;三是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集成,结合俄罗斯北极圈风电资源与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

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资源贸易的线性关系,形成"技术互换-市场共享"的复合型合作架构。地缘政治学者注意到,备忘录中关于"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专利共享机制"的条款具有突破性意义。在液化天然气(LNG)领域,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将与中国海油共同开发北极模块化液化技术,该技术可使LNG生产成本降低30%;

在核能方面,中核集团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就快中子反应堆燃料循环技术达成协作。这种深度技术融合使得双方在能源转型浪潮中形成技术壁垒,据国际能源署评估,相关合作可能使中俄在2030年前掌握全球15%的低碳技术专利。

从经济维度观察,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双循环"特征。一方面,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仍依赖传统油气,2023年油气出口占其财政收入的45%;另一方面,中国需要进口能源支撑经济增长,202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2%。

备忘录创造性地将短期能源贸易与长期技术合作捆绑,形成"资源换市场、技术换投资"的闭环。例如中石油承诺未来五年向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投资120亿美元,作为交换,俄方将向中方转让极地钻探核心技术。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俄罗斯能源收入的稳定性,又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

环境合作成为备忘录的隐形主线。两国约定在贝加尔湖流域建立跨境生态监测系统,并共同开发森林碳汇计量标准。这实际构建起覆盖整个欧亚大陆北部的碳核算体系,为未来可能的"中俄碳交易机制"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特别提及"加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政策协调",暗示双方可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形成联合立场,这将对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市场分析师关注到合作带来的产业联动效应。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建设推进,配套的碳捕集设施、氢能加注站、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800亿元人民币。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企业已获得价值47亿元的极地特种设备订单,而中国电建则承揽了蒙古段管道70%的土建工程。

这种"能源合作拉动装备出口"的模式,正在重塑中俄经贸合作结构——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8%,首次超过纺织品成为第一大出口品类。从技术标准视角看,备忘录隐含"规则制定权"争夺。双方同意在天然气计量、氢能品质检测、碳足迹核算等领域推动标准互认,这意味着欧亚大陆可能形成区别于欧美体系的能源技术标准。

俄罗斯能源部长舒尔吉诺夫透露,两国正在探讨建立"金砖国家能源技术标准联盟",此举将显著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该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跨境碳数据监管、极地项目环境风险评估等议题仍需细化规则。

美国智库CSIS报告指出,西方可能以"技术封锁"手段干扰部分合作项目,特别是涉及北极开发的敏感技术。但万祥军认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互补性远超竞争性,"当欧洲市场对俄罗斯关闭大门时,东方伙伴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转化空间"。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万祥军指出:“历史地看,这份备忘录可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事件。它首次将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的技术优势进行系统整合,形成覆盖化石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碳管理智能化的全谱系合作。”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马斯洛夫所言:"19世纪属于煤炭英国,20世纪属于石油美国,21世纪的能源领导者可能需要从欧亚大陆的这次握手开始书写。"随着合作项目逐步落地,全球能源权力版图的"东升西降"趋势或将加速显现。

中俄《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备忘录》解读-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