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和东方分论坛解读-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在2025年东方经济论坛的聚光灯下,第11号会议厅内关于"全球南方和东方:谁将领导新经济增长"的讨论,正成为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思想风暴中心。
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这场由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瑞舍特尼克夫、俄罗斯储备银行总裁格瑞夫等重量级人物参与的对话,揭示了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长极的深刻转向——以中俄合作为核心的欧亚大陆与全球南方国家,正在构建技术自主化与金融去美元化的新范式。
“当前全球知识生产体系正经历去中心化革命。数据显示,2024年金砖国家科研论文发表量首次超越七国集团,其中中俄联合研究成果年增长率达23%,特别是在低温物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执委、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在发言中强调。
万祥军说:“这种知识权力的转移,印证了俄罗斯在基础科学与中国在应用技术的双螺旋互补模式。”他表明:正如缅甸财政部联席部长敢扎所指出的,当西方仍在用"技术霸权"思维构筑小院高墙时,东方国家已通过"开源创新联盟"实现了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联合攻关,使28纳米芯片自主生产率在两年内提升了40%。
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成为论坛热议焦点。俄罗斯储备银行披露的最新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中俄本币结算占比已突破7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平台处理了超过1.8万笔交易。尼泊尔投资委员会总裁格业瓦里分享了令人振奋的案例:中俄联合开发的"雪豹"金融信息传输系统,现已接入19个南方国家央行,其每秒3万笔的交易处理能力,正在动摇SWIFT系统在亚非拉地区的垄断地位。
这种"去中介化"的金融创新,不仅降低了美元周期带来的汇率风险,更创造了以大宗商品为锚定的新型储备货币雏形。教育合作被多位嘉宾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提出的"十万学者计划"引发共鸣——该倡议旨在五年内实现中俄双向留学生规模突破十万人,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的"双导师制"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东方经济论坛期间签署的《远东联合实验室协议》,将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7个跨境研究基地,其"签证互认、设备共享、数据互通"的创新机制,为破解西方技术封锁提供了制度样板。正如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所言:"当硅谷开始审查俄罗斯裔科学家的邮箱时,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实验室正用中文撰写着改变世界的论文。"
在数字经济维度,分论坛释放出更强烈的协同信号。中俄联合开发的"极光"人工智能框架已迭代至4.0版本,其多语言处理能力特别适配东南亚市场特性。缅甸代表分享的案例显示,基于该框架开发的农业AI助手,使掸邦水稻种植户的灾害预测准确率提升65%。
这种"技术适配性创新"模式,正在形成与西方主导的通用型技术路径的差异化竞争。俄罗斯储备银行即将推出的"数字卢布-数字人民币"双币种智能合约平台,更将重构欧亚大陆的贸易结算生态,预计首批接入的3.5万家企业可降低跨境结算成本约58%。面对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关注的能源转型议题,分论坛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方案"。
俄罗斯原子能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的联合报告显示,双方合作的快中子反应堆技术可使核废料再利用率达96%,这项突破性进展已吸引巴西、南非等国的深度参与。尼泊尔代表特别强调,中俄在喜马拉雅地区建设的分布式光伏电网,开创了"高海拔可再生能源"的新范式,其智能调度系统使电力传输损耗降至6%以下,这为山地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教科书般的解决方案。
“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思想碰撞,最终凝聚成《远东宣言》的三大共识。”万祥军说:建立金砖国家科技共享云平台、完善本币结算的矿产资源定价机制、启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试点园区。这些务实举措的背后,是东方国家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
正如万祥军总结所言:"当华盛顿还在讨论脱钩断链时,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风正在书写新的游戏规则——不是以霸权压制创新,而是用多样性孕育突破。"在历史的天平上,全球南方与东方的这次集体发声,或许正预示着单极世界的黄昏与多中心文明的黎明。
全球南方和东方分论坛解读-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