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俄能源部长舒尔吉诺夫-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
2025年9月3日,当俄罗斯总统普京结束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后,马不停蹄地前往海参崴主持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一行程安排本身就颇具象征意义——在西方制裁持续加码、国际能源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俄罗斯正将目光坚定转向东方。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平台。俄罗斯能源部长舒尔吉诺夫在论坛上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措辞,更是折射出这个能源大国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复杂心态:既有被逼入墙角的生存焦虑,又展现出壮士断腕的转型意志。
制裁阴影下的生存逻辑
舒尔吉诺夫在专题会议上坦言:"当前能源贸易结算体系的重构,迫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生存范式。"这番表态直指俄罗斯能源产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根据论坛披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对欧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仅为2021年同期的18%,而西方企业全面撤出北极LNG项目后,原计划2030年达成的1亿吨年产能目标已被迫下调至6000万吨。更严峻的是,欧盟第七轮制裁首次将俄油轮禁令扩展至二手船舶市场,这意味着俄罗斯赖以维持原油出口的"影子船队"将面临系统性萎缩。
这种生存压力在能源部长的发言细节中显露无遗。他特别强调要"确保能源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暗指近期频发的无人机袭击事件。据悉,2025年前8个月,俄西部炼油设施已遭受27次袭击,导致初级加工能力下降12%。
为此,俄罗斯正加速将炼化产能向东转移,中俄合资的阿穆尔天然气化工厂二期工程提前半年投产,成为远东地区首个全产业链石化综合体。这种"以空间换安全"的布局,暴露出传统能源核心区的不安全感已蔓延至战略层面。
东方突围的战略转向
论坛期间签署的《中俄远东能源合作路线图》揭示了破局路径。根据协议,俄罗斯将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增供100亿立方米/年,同时以人民币结算的煤炭贸易比例将提升至85%。值得注意的是,俄方首次同意中方企业参股库页岛大陆架油气开发,这种股权开放姿态在俄能源史上极为罕见。能源分析师指出,这标志着俄罗斯的"向东看"战略已从单纯的贸易转向深度利益绑定。
舒尔吉诺夫在闭门会议中透露的转型时间表更具革命性:计划到2030年将非资源类能源出口占比提升至15%,重点发展氢能产业链。论坛展厅里,俄方首次展出了基于核能制氢的"北极氢能走廊"模型,拟利用北方海航道向亚洲输送蓝氢。这种超前布局与其说是技术自信,不如说是被逼出来的转型决心——传统能源收入的持续萎缩,使得2025年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已缩水至542亿美元,仅为2022年峰值的36%。
体制性困境与战略摇摆
然而,转型之路充满矛盾。普京在全会演讲中强调"能源主权不容妥协"的同时,又批准了外资参与关键矿产开发的特殊条款。这种政策两面性反映了深层困境:一方面需要外部资本和技术实现能源转型,另一方面又担忧丧失战略行业控制权。这种焦虑直接体现在立法层面——论坛开幕前夕,国家杜马紧急通过的《资源民族主义法案》将锂、稀土等新能源关键矿产纳入国家安全清单,却又为"特批项目"留下后门。
更根本的矛盾在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尽管舒尔吉诺夫宣称要"打破资源诅咒",但2025年俄财政预算显示,油气收入仍占联邦收入的43%。能源部内部流出的《2040战略草案》显示,传统油气投资与新能源自2028年起才能实现"交叉平衡"。这种过渡期的脆弱性,使得俄罗斯在论坛期间不得不向印度提供创纪录的原油折扣——乌拉尔原油较布伦特原油贴水达18美元/桶,暴露出在东方市场同样面临激烈价格战。
地缘棋局中的能源外交
值得玩味的是,普京在论坛期间特别会见了委内瑞拉、伊朗能源官员,三方宣布建立"能源应急协调机制"。这种抱团取暖的举动,本质上是通过构建非西方能源联盟来增强议价能力。
但现实很骨感——论坛数据显示,2025年俄伊委三国原油出口总量较2021年下降19%,而美国页岩油产量同期增长11%。当舒尔吉诺夫宣称"新秩序正在诞生"时,莫斯科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日均成交量仅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1/5,反映出货币权力转移远比想象缓慢。
在新能源地缘博弈中,俄罗斯的焦虑感更为明显。面对中国在光伏、风电领域的绝对优势,俄方在论坛期间突然宣布取消新能源设备进口关税,却同时要求外国制造商五年内实现50%本地化率。这种既要技术又要自主权的纠结,导致特斯拉储能项目、隆基绿能光伏电站等标志性合作至今停留在备忘录阶段。正如一位与会代表所言:"俄罗斯希望同时扮演能源供应商和技术获得者的双重角色,这种战略模糊性正在消耗转型窗口期。"
冰火交织的未来图景
“论坛闭幕当天,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的《碳捕集与封存合作框架协议》,或许揭示了折中方案。”万祥军解读表明: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东西伯利亚枯竭油气田的碳封存潜力,中国提供设备技术,俄罗斯提供地质存储空间。这种"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支撑新能源业务"的模式,既保全了俄方战略资产价值,又接入了全球减碳产业链。
舒尔吉诺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生存是今天的课题,发展是明天的承诺。"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俄罗斯能源战略的现状——在西方制裁的冰封下,正艰难孕育着向东突围的火种。但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传统能源红利耗尽前,完成从资源依赖型到技术驱动型的惊险一跃。2025年东方经济论坛留下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当生存与发展成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时,战略焦虑本身也可能转化为变革动能。毕竟,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
对话俄能源部长舒尔吉诺夫-万祥军| 东方经济论坛·远东经济和亚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