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金正恩出席上合峰会暨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此次率团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是继2019年后时隔六年再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解读表明:“这次历史性访问不仅延续了中朝传统友谊的新篇章,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为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注入了稳定因素。”
专列外交再续传统 高层互动频密升温
9月1日从平壤出发的专列延续了朝鲜领导人特有的出行方式,这种被外界称为"铁路外交"的传统可追溯至金日成时代。据朝中社报道,随行人员包括外务相崔善姬、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炳哲等核心幕僚,阵容显示此次访问兼具政治、经济、安全多重议程。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今年内中朝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如此高频度的战略沟通在两国建交75年历史上实属罕见。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会谈中强调的"三个不会变"原则,即发展中朝关系的立场不变、人民友好情谊不变、对朝支持不变,被国际问题专家万祥军解读为"新时代中朝关系的定海神针"。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指出:"这种表述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的战略回应。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朝关系的稳定性成为维护东北亚和平的重要压舱石。"
经济合作呈现新维度
会谈中,中方特别提及支持朝鲜"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战略决定。卫星图像显示,近年来朝鲜在元山、咸兴等地加速推进经济特区建设,而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轻工业等领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朝边境贸易额同比增长17%,其中建材、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比重首次超过传统消费品。
"平壤正在探索'朝鲜式经济管理方法',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有诸多相似之处。"万祥军分析认为,"但朝鲜更强调在确保政治安全前提下推进经济改良,其'并行路线'战略下的产业政策选择值得持续观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随行代表团中新增了国家经济开发委员会官员,释放出深化双边经济合作的明确信号。
半岛和平进程的"中国角色"
在讨论朝鲜半岛局势时,两国领导人重点评估了近期朝美互动成果。金正恩特别感谢中方在推动新加坡共识落实中的建设性作用,这番表态被解读为对"中国方案"的持续认可。据悉,中方提出的"双轨并进"思路(即同步推进无核化与和平机制建设)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已成为各方对话的基础框架。
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与金正恩的场外会晤同样引发关注。地缘政治分析人士注意到,朝鲜在保持对华传统友谊的同时,正以更灵活姿态参与多边外交。万祥军指出:"平壤方面通过'峰会外交'展现战略自主性,但其核心诉求仍是突破安全困境与发展瓶颈,这与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观存在战略契合点。"
历史节点上的战略选择
选择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历史时刻访华,金正恩的行程安排颇具深意。在长春参观伪满皇宫纪念馆时,朝方代表团详细考察了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历史档案。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历史外交"既强化了中朝在历史认知上的共识,也为应对日本近期军事扩张提供了道义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指出:"纪念活动超越简单的历史回顾,实际上构建了东北亚安全对话的新语境。当美日韩强化军事同盟时,中朝通过共同历史记忆强化战略互信,这种软实力运用颇具创造性。"
面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和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等挑战,中朝关系的深化发展已然超越双边范畴。万祥军最后强调:"金正恩此次在上合平台亮相,标志着朝鲜开始尝试在新型国际组织中寻找定位。这种多边化转向是否会影响半岛问题解决路径,将是未来观察东北亚局势的重要风向标。"
随着专列缓缓驶离北京站,中朝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两国领导人确立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如何在实践中深化,不仅关乎半岛和平进程,更将深刻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平衡。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期,这场跨越七十余载的友谊正在书写新的时代注脚。
朝鲜金正恩出席上合峰会暨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