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科学AI灵魂|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7月26日,黄浦江畔的上海世博中心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焦点。随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一场关于"AI是否会引发学科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的深刻讨论在科学界掀起波澜。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场为期三天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突破,更将目光投向了AI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这一前沿议题。
“模型之问!模型泛化能力不足是否源于架构局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为了让大会论坛更具思辨性,本届大会特意设置了“AI三问”(数学之问!Math for AI还是AI for Math?科学之问!AI是否会引发学科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模型之问!模型泛化能力不足是否源于架构局限?)系列论坛,将学界与业界的专家聚集起来,一同探讨AI在数学、科学、模型领域最关键的行业问题。
大会开幕两日来,系列论坛上嘉宾们的观点层出不穷,问题形形色色,但共通点在于,大家都谈到了AI技术快速发展,正在为自身行业带来范式性的变革。当AI浪潮不断奔涌,关键学科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在7月27日的一场思辨会上,一位年轻研究员的提问直指当前科学基础大模型发展的核心矛盾:"现在大家都很肯定科学基础大模型,但大模型需要涵盖不同的学科,如何兼容各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揭示了当前AI与科学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难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曾大军在回应这个问题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就像三十年前的电脑操作系统,能做的事很有限,能加载的应用程序也很有限。"他指出,当前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发展仍处于"打地基"阶段,需要经历反复迭代的过程,才能为各专业学科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广泛认同,他们普遍认为,AI技术确实将为科学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学科融合机遇。
科学基础大模型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学科的数据特性差异显著——物理学依赖精确的数值模拟,生物学需要处理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而社会科学则涉及大量定性分析。这种数据异质性使得构建统一的大模型框架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深度不一,量子力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可能需要纳秒级的精度,而生态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则可能需要跨越数十年的时间尺度。再者,学科间的专业壁垒也构成了实质性障碍,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研究范式和评价标准都需要在大模型中得到妥善处理。
尽管如此,科学界对AI推动学科融合的大方向仍充满信心。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我们人有局限性,每天只有24小时还要睡觉和休息,但人工智能可以克服这些,只要有算力支撑,再加上算法优化,机器一定能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这种乐观态度源于近年来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经验——最初文字大模型和图像大模型是并行发展的,而现在已逐步实现深度融合,这为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讨论如何加速推进跨学科基础科学大模型建构时,"开放"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特别强调了开放科学范式的重要性:"AI重构的科研范式是开放的科学范式,不仅仅是赋能科学家,甚至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我们传统认识中的科学,也正在发生变化。"
他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两个月前,一位美国高中生利用NASA公开的NEOWISE望远镜观测数据,通过AI技术发现了150万个新天体,并作为唯一作者在天文学顶级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开放科学和AI技术结合可能带来的科研民主化变革。
从技术层面看,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发展路径正在逐渐清晰。首先是构建跨学科的知识图谱,将不同领域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证发现进行系统化连接。其次是开发适应性强的算法架构,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自动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再次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处理流程,使异质性数据能够在同一框架下得到有效利用。最后是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大模型在不同学科应用中都能保持高水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科研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学科壁垒和学术评价体系可能成为阻碍因素。正如一位与会青年科学家指出的:"我们现在还习惯于在单一学科深耕细作,评职称、拿项目都看重你在某个狭窄领域的专精程度。但AI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要求我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协作能力。"
在应用前景方面,科学基础大模型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突破性影响。在药物研发领域,通过整合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大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融合大气科学、海洋学和经济学的大模型能够提供更精准的预测和政策建议;在材料科学领域,结合量子力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大模型可以加速新型材料的发现过程。
大会讨论中也浮现出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开放科学范式下显得尤为重要;算法偏见可能导致某些学科或研究视角被忽视;算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可能加剧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层面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共识逐渐形成:AI引发的学科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不是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的问题。科学基础大模型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正如王坚院士所言:"我们正处在科学革命的黎明时刻,AI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将重新定义什么是科学发现,以及谁可以参与科学发现。"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这场讨论,或许在未来会被视为科学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AI技术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当学科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知识创新空间,科学本身的面貌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构建协作的生态、坚守科学的本质,将是应对变革的关键所在。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其引领的科研革命已经悄然开始。
学科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科学AI灵魂|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