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见》解读-万祥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盐碱地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意见》进行深入解读。
政策背景:
盐碱地治理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具备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超过5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沿海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盐碱地治理长期以来面临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难题,导致开发进度缓慢。《意见》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盐碱地从“沉睡资源”向“高产良田”转变。
从国际视角看,全球盐碱地面积约为9.5亿公顷,许多国家已将盐碱地治理列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双重挑战。《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盐碱地治理进入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
《意见》主要内容:四大核心方向
1. 科技创新驱动,突破治理瓶颈
《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攻关。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盐碱水稻、小麦等作物,利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结构,推广暗管排盐、覆膜抑盐等实用技术。同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2. 分类分区施策,突出精准治理
针对我国盐碱地"南酸北碱、东咸西旱"的显著地域差异特征,《意见》科学制定了因地制宜的精准治理方略,犹如为不同病症患者开具的个性化处方:
在东北苏打盐碱区,针对其"碱化度高、土壤板结"的核心症结,创新性提出"双轮驱动"修复策略。一方面通过秸秆深翻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土壤食疗"手段,持续提升耕层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另一方面采用石膏、磷石膏等化学改良剂进行"酸碱调节",中和土壤碱性,形成"有机改良-化学调理"的协同治理体系。这种"标本兼治"的技术路径,犹如为贫瘠的土地注入活力源泉。
面对西北干旱盐碱区"水盐矛盾突出"的治理难题,《意见》创造性构建"以水定盐、以效控盐"的可持续模式。通过膜下滴灌、微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实现"滴水控盐"的水分高效利用;配套种植枸杞、沙枣等"盐地黄金"作物,形成"节水抑盐-耐盐增效"的良性循环。这种"向盐碱要效益"的治理思路,正在戈壁滩上书写着"点碱成金"的绿色传奇。
在滨海盐碱区,则打造出"立体开发、生态循环"的治理样板。借鉴传统"台田"智慧,构建"上农下渔"的复合生态系统:台田种植碱蓬、芦苇等盐生植物,犹如天然脱盐器;渔塘发展对虾、海参等特色养殖,形成"植物脱盐-水产增值"的生态链条。这种"陆海联动"的治理模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焕发出蓝色经济的勃勃生机。
3. 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延伸的乘数效应,通过构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盐碱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地,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在轻度盐碱区域,可优先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产业,配套建设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形成"草-畜-肥"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在中度盐碱区域,重点培育耐盐碱特色经济作物,如富含营养的藜麦、药用价值显著的枸杞等,打造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重度盐碱区域,则创新性地推行"光伏+农业"的立体开发模式,或依托独特的盐碱地貌发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
同时,《意见》特别强调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其深度参与盐碱地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构建涵盖土壤改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运营"的良性发展机制。
4. 政策保障体系,激发多方参与
为切实降低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意见》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位一体"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阶梯式补贴标准,根据盐碱化程度差异实施精准扶持:对轻度盐碱化耕地给予每亩500元基础补贴,中度盐碱地提升至1200元/亩,而重度盐碱荒地则最高可获得2000元/亩的专项改良资金,如同为盐碱地治理注入"强心剂"。
金融领域则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方面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绿壤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基准利率下浮20%的优惠,犹如为治理主体插上资金翅膀;另一方面创新推出"盐碱地气象指数保险",当土壤含盐量超过阈值或遭遇极端天气时,即可触发快速理赔机制,为治理工作系上"安全带"。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文件首创了动态化生态补偿机制,设立2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池,对年度土壤pH值下降0.5以上、植被覆盖率提升30%的示范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重奖,这种"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恰似点燃了各地生态修复的"助推器"。整套政策既体现了政府对盐碱地治理的决心,又展现了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实施路径: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实践
作为《意见》落地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员制度被赋予新的使命。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院长万祥军指出:“科技特派员不仅是技术推广者,更应成为资源整合者。”具体实践包括:
“一县一团队”服务模式:
为彻底攻克盐碱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正组建由土壤学、农学、水利工程、微生物学等领域顶尖专家构成的跨学科攻坚团队,以"科技特派员"形式长期驻守盐碱地集中区域。这些专家团队将运用高光谱遥感、离子色谱仪等先进设备开展土壤剖面诊断,建立包含pH值、电导率、钠吸附比等18项指标的立体化监测体系。
在改良实施阶段,团队将因地制宜制定"四位一体"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暗管排盐技术构建地下"毛细血管"排水网络,施用自主研发的有机-无机复合改良剂调节土壤团粒结构,选育耐盐碱先锋作物实现生物改良,并配套智能滴灌系统实现精准控盐。整个过程中,专家团队将采用"理论培训+田间示范+跟踪回访"的阶梯式指导模式,确保每项技术措施都能在农户手中落地生根,最终实现盐碱荒地"从苍白到翠绿"的生态蜕变。
数字化治理工具应用:
利用遥感监测、物联网设备动态跟踪土壤盐分变化,实现精准治理。 盐碱地的数字新生。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一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正经历着数字化的蜕变。遥感卫星每天三次掠过这片土地,高光谱传感器捕捉着土壤表层的微妙变化;田间地头的物联网传感器则如同敏锐的触须,将地下30厘米处的盐分浓度实时传回云端。这些数据汇聚在农业大数据平台,经过深度学习算法的解析,绘制出动态盐分迁移图谱。
农民老张的手机突然震动,一条预警信息跳出屏幕:"B3区块盐分临界值预警,建议明日实施微咸水淋洗。"他点开附带的操作指南,上面详细标注了灌溉时长、水量及后续追肥方案。这套智能系统不仅告诉他"做什么",更精准计算出"怎么做"。次日上午,当无人灌溉机按照预设路径作业时,土壤中的盐分传感器数据开始缓慢回落,整个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土壤透析"。
在科研中心的数字孪生平台上,技术员小王正通过虚拟仿真调整治理方案。系统模拟显示,若将淋洗时间推迟两天,配合即将到来的小雨,可节水15%。这种预见性优化让盐碱地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控。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三个生长季的精准治理,原本只能种植耐盐作物的地块,现在已能轮作小麦和玉米,土地生产力提升了近四倍。
这套智能治理系统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构建了天地一体的生态感知网络。当春季返盐期来临时,系统会提前启动防护机制;在雨季来临前,又自动调整排水方案。盐碱地不再是需要征服的自然障碍,而是可以通过数据对话的生态伙伴。在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上,每一粒土壤都在讲述着数字化治碱的中国故事。
农民培训体系升级:
通过田间学校、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普及盐碱地耕作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案例显示,在山东东营,科技特派员指导的“稻麦轮作”模式使盐碱地水稻亩产突破600公斤;在吉林大安,通过“秸秆深埋+有机肥”技术,玉米产量提高40%以上。这些成果验证了科技支撑对盐碱地治理的关键作用。
科技赋能盐碱地治理的实践仍在持续深化。在新疆克拉玛依,科研团队开发的"微咸水灌溉+耐盐作物"组合技术,让棉花在pH值8.5的重度盐碱地上实现稳定产出;宁夏银北地区则通过"暗管排盐+生物改良"系统,将昔日的白茫茫碱滩改造成5万亩优质枸杞基地。这些创新实践正在突破传统治理的时空局限——暗管排盐技术使改良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而耐盐作物筛选技术则为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地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治理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在黄河三角洲,中科院团队构建的"土壤改良-生态保育-产业培育"三维模式,既通过矿物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分,又利用盐生植物构建生态屏障,最终形成"稻渔共生""草牧结合"等复合产业体系。这种全链条创新使亩均收益提升3倍以上,印证了科技创新需要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逻辑。
随着卫星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盐碱地治理正在进入智慧化新阶段。江苏如东建立的盐碱地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监测3万亩试验田的土壤墒情,通过算法模型精准调控水肥配比。这种"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土地退化风险提供了技术储备。当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盐碱荒滩,这些不毛之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可能。
挑战与对策:
破解深层次矛盾
尽管《意见》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但实施中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前沿改良技术因研发投入大、设备要求高,导致单位面积改造成本居高不下,这对资金有限的小农户构成了显著的经济门槛。
据实地调研显示,单户农民采用新型生物改良剂的年均支出约占其农业收入的35%,这种投入产出比严重制约了技术推广效率。对此,可借鉴荷兰农业合作社模式,通过土地托管、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等规模化运作,将技术应用成本分摊至每亩120-150元的合理区间,使边际效益提升40%以上。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西北干旱区传统"大水压盐"治理方式每年消耗淡水资源高达8000立方米/公顷,不仅加剧区域水危机,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形成直接冲突。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表明,采用膜下滴灌结合生物脱盐技术,可使用水量削减62%,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1.2个百分点,这种节水型技术路线应作为国家盐碱地治理的优先选项。
市场端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同样不容忽视:当前耐盐碱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牌认知度低、价格溢价不足等问题,优质藜麦、海水稻等特色作物市场售价仅比普通品种高15%-20%,远未体现其生态价值。建议参照法国AOC原产地保护制度,建立覆盖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加工工艺全链条的地理标志认证体系,使认证产品获得30%-50%的品牌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最新发布的《意见》已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全国盐碱地空间数据库,实现治理进度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组建由中农科院牵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攻关抗盐作物新品种,目标使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3-5年;在吉林白城、山东东营等核心区建设"盐碱地+光伏+养殖"的立体产业园区,预计可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效应。
未来展望:
从治理到可持续利用
随着《关于科学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我国盐碱地治理正迎来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技术革新、模式创新与价值重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从渤海之滨到西北内陆,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生态革命正在盐碱荒滩上蓬勃展开。
在技术智能化领域,遥感卫星如同高悬的"天眼",配合地面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盐碱地动态监测体系。人工智能算法犹如经验丰富的农艺师,通过深度学习历史治理数据,能够精准预测土壤盐分迁移规律,为每块盐碱地开出"数字处方"。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已能实现治理方案的实时优化调整,使传统"经验治理"升级为"智慧治理"。
模式多元化方面,"光伏+农业"模式在山东东营等地大放异彩,太阳能电池板如卫士般守护着耐盐作物,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改良"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江苏沿海,"渔农共生"系统让对虾与水稻奇妙共舞,这种仿生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创造出"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奇迹。这些创新模式正如雨后春笋,在广袤的盐碱地上描绘着绿色发展的新图景。
万祥军对此有着深刻洞见:"盐碱地治理绝非简单的土壤改良手术,而是需要以系统思维重构农业生态体系。就像中医讲究整体调理,我们既要改良土壤‘体质’,更要培育生态系统‘元气’。"他特别指出,未来治理应着眼三大维度:
发展碳汇农业让盐碱地变身"绿色银行",通过耐盐植物固碳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构建生物多样性廊道,让曾经的"生态荒漠"重获生机;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这种综合治理理念,正引领着盐碱地治理从"单兵突进"向"集团作战"的战略转型。
《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见》的出台,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的重要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盐碱地有望从“生态包袱”转变为“资源富矿”,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新的支撑点。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府引导和科技支撑,更需要市场主体、农民群体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见》解读-万祥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