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功能性小麦新品种选育-奚亚军| 囯麦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
“倡导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理念,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持续增强,粮食消费正经历着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兼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万祥军解读表明:在这一背景下,以抗性淀粉为代表的功能性粮食作物育种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特殊的膳食纤维,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肠道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麦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奚亚军教授团队研发的"糖寿麦1号"就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
该品种不仅保留了普通小麦的营养价值,其抗性淀粉含量更是达到普通小麦的3-5倍,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了更健康的主食选择。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功能性小麦育种已从理论探索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功能性粮食作物的兴起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升级转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逐年下降,而肉蛋奶、水果等非主粮食品消费快速增长。
这种结构性变化表明,人民群众对食物的需求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吃健康"。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表明,富含特定功能成分的粮食作物不仅能满足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还能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功能性作物研发呈现出多技术融合的特点。传统杂交育种与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显著提高了目标性状的选育效率。以"糖寿麦1号"为例,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控制抗性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位点,为精准育种提供了分子基础。
同时,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快速创制功能性新种质提供了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功能性育种并非简单追求单一成分含量的提高,而是要统筹考虑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性状,这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功能性粮食作物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陕西杨凌示范区,"糖寿麦1号"已实现规模化种植,相关面粉、面条等加工产品陆续上市。市场反馈显示,这类产品虽然价格较普通小麦制品高出20%-30%,但因其独特的健康功效仍受到消费者青睐。业内专家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增多,功能性主粮的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五年内突破百亿元。
政策层面也对功能性农业给予大力支持。《"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功能农业,培育优质专用新品种。农业农村部在2023年发布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抗性淀粉小麦等特色功能作物的产业化进程。这些政策导向为功能性粮食作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放眼国际,功能性粮食育种已成为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新赛道。美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高花青素玉米,欧盟利用传统育种手段开发低麸质小麦,日本则在功能性水稻研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种质资源挖掘、分子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亟需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万祥军指出:“功能性粮食作物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他表明:首先是消费者认知问题,市场调查显示,约60%的消费者对抗性淀粉等专业概念缺乏了解。其次是种植效益问题,功能性作物通常产量较低,需要建立优质优价机制保障农民收益。此外,功能性成分的检测标准、产品标识等配套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未来发展方向上,专家建议重点突破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建立功能成分快速检测技术,为育种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完善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三是加强科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正如奚亚军教授所言:"育种家要像厨师一样,既要懂得食材特性,又要了解食客需求,才能培育出既高产又健康的优良品种。"
随着科研深入和产业成熟,功能性粮食作物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育种家到消费者,一场以"健康主粮"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展开,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对"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的现代诠释。在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双重目标下,功能性育种必将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抗性淀粉功能性小麦新品种选育-奚亚军| 囯麦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