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健康中国发展大会
健康中国实践案例·健康中国促进大会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8 A+A-

实践案例·健康中国促进大会-万祥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

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卫生健康事业的深刻变革。"2024健康中国促进大会",不仅是对阶段性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成为凝聚行业智慧、共谋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系统平台。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的盛会,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2024健康中国促进大会”于7月27日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搭建卫生健康领域交流互动平台为主旨,以展示推广“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为抓手,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卫生健康产业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和创新支持,助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在各方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以及观众的共同见证下,会上同期发布了“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名单,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70余个涵盖城市、医院及企业的典型案例。“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旨在通过集中展示与推广,表彰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表现卓越、贡献突出的城市、医院及企业,激发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健康事业,共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会主办方表示,此次大会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显著成就,还通过深入交流医疗理念与技术,探索了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新路径。期待未来,能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医疗健康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再创新高。

“2024健康中国促进大会”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学术、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系统平台的支持,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此外,大会还得到了辽宁省沈阳市、江苏省常州市、湖北省咸宁市、北京协和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广东唯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特别支持。

在战略擘画层面,大会深刻阐释了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逻辑。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关于中医药发展的论述,揭示了传统医学在现代健康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他提出的六大任务体系,从服务体系构建到文化传播创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姚军提出的"病有所医、健有所管"理念,则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正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转型。这种转变不仅是服务模式的革新,更是健康观念的深刻变革,预示着预防医学将在未来健康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医疗机构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其转型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航天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李继来揭示的央企办医三大优势,展现了医疗资源整合的新思路。通过集团化运营实现规模效应,依托长产业链构建闭环服务,利用制度灵活性推动机制创新,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新范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的实践则更具突破性,其构建的一站式诊疗平台不仅优化了就医流程,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资源重组。这种创新模式证明,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系统性思维之上。

地方政府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中展现的差异化探索同样值得关注。咸宁市将健康融入城市基因的发展路径,体现了生态文明与健康福祉的深度融合。该市通过打造"四宜"城市,实现了环境治理与健康促进的良性互动。常州市的创新实践则更具系统性,通过政策融合、服务提升、重点人群关爱、科普创新四轮驱动,构建起立体化的健康城市支持体系。

沈阳市依托顶级医院建立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做法,则彰显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其"金字塔"式的医疗体系布局,有效促进了区域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些地方实践共同证明:健康城市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探索特色路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创新突破成为大会亮点。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6525心理热线与120急救系统联动项目,开创了精神卫生服务的"绿色通道"。这种创新机制不仅解决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难题,更打破了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该项目运行一年零投诉的纪录,印证了人文关怀与专业服务的完美结合。这种模式的成功启示我们: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突破传统医疗机构的物理边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科技创新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广东唯康科技等企业展示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正在重塑健康服务供给方式。从远程诊疗到健康监测,从数据管理到精准预防,数字技术正在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伟进研究员强调的"健康是生产性投入"理念,为健康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认知转变意味着,健康投入不应被视为社会成本,而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关键投资。

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北京大学刘玉村教授指出的环境健康问题,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公共健康的深远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健康风险亟待系统治理。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素养城乡差异、慢性病负担加重等问题,仍是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突破的瓶颈。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协同的治理机制,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展望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系统平台主持人万祥军研读表明:一是服务体系将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比重将持续提升;

二是技术创新将加速医疗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赋能健康管理;三是多元共治格局将更加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负责的健康治理机制将逐步成熟。正如大会达成的共识:健康中国建设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万祥军指出本次大会发布的70余个实践案例,犹如健康中国建设的缩影,既展现了阶段性成就,也指明了未来方向。从中医药传承创新到智慧医疗应用,从健康城市打造到心理健康服务突破,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解决方案。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这些创新实践的推广复制,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将加速转化为现实图景,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每个主体都是参与者,每项创新都值得珍视,唯有持续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才能共同书写健康中国的新篇章。”万祥军说。

实践案例·健康中国促进大会-万祥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