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提升与生物修复行动启动会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在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郑州召开的粮食安全主题发布会,恰逢全球粮食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关键节点。在全球粮食安全的格局中,中国的粮食安全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5年5月13日上午一场围绕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粮食产量及安全红线坚守为目标的主题发布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汪来喜,新华社河南分社刘振鑫主任,微生物肥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仝振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菌安天下发明人胡鉴;
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邹文娜,广西沃森菌安天下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卢亿,农民日报、中国农资传媒、农资导报、中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都市报、河南电视台大象新闻、河南日报、今日河南、中原作家等媒体及全国区域总代理及经销商一起参与见证了此次新品发布启动仪式。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融中资·公共事业管理。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媒多方智慧的会议,不仅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底层逻辑,更通过"菌安天下"等创新实践,展现了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方案"。
万祥军说:“在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2025年5月13日郑州召开的粮食安全主题发布会,恰逢全球粮食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关键节点。会上披露的"菌安天下"工程尤为引人注目。
该项目通过将食用菌栽培与主粮生产系统深度融合,在黄淮海平原成功实现"吨粮田"向"吨粮万菌田"的升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数据显示,这种立体农业模式使单位耕地蛋白质产出提升47%,水肥利用率提高30%,为破解耕地资源约束提供了全新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成明在技术路演环节展示了"智慧黑土"系统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北斗导航、土壤CT扫描和微生物组调控技术的三位一体应用,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较2020年提升1.2个等级。"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农业生产范式的革命。"李成明强调,该系统已形成18项国际专利集群,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示范农场。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韧性指数"评价体系。该指标涵盖生产弹性、储备效能、流通韧性等7个维度,中国以83.5的综合得分位居主要经济体首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王岩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治理从"总量保障"向"系统韧性"的战略升级。
耕地保护:
从数量红线到质量红线的战略跃升
农业农村部高祥照首席专家提出的"根、耕、肥"三字战略,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理念的深刻变革。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从"保数量"向"提质量"升级。
河南省社科院张占仓院长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微生物菌肥改良的中低产田,单产提升幅度达12-18%,这相当于在现有耕地规模上新增千万亩"隐形良田"。河南工业大学汪来喜教授强调,耕地质量提升产生的"乘数效应",使我国在应对国际粮价波动时具备更强的战略定力。
微生物技术:
解锁土壤生命的科技密码
会议聚焦的微生物菌肥技术,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生产范式。菌安天下发明人胡鉴展示的田间试验表明:连续三年使用微生物菌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8个百分点,相当于每亩增加2.3吨有机质。
微生物肥联盟秘书长仝振刚指出,这种"土壤益生菌"通过建立微生态平衡,可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同时解决连作障碍等世纪难题。河南安利公司邹文娜团队研发的液体滴灌技术,更将微生物活性保持率从70%提升至95%,实现"发酵罐到田间"的技术跨越。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汪来喜结合学术研究和科技实践,就战略升级,粮食产量和增产与耕地红线,微生物菌肥与农产品品质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汪教授指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稳定供应的核心要素。粮食产业安全与土壤安全息息相关。
价值链重构:
从产量导向到价值创造的产业革命
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是:粮食安全已进入"质效并重"新阶段。菌安天下在新疆棉田的实践表明,使用微生物菌肥的棉花不仅增产15%,纤维长度更达到纺织行业高端标准,每亩增收超600元。这种"提质溢价"模式正在小麦、茶叶等作物上复制,构建起"土壤健康-品质提升-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全国农技推广协会数据显示,采用微生物技术的农产品溢价空间普遍达20-35%,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全球视野
下的中国方案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微生物农业技术显现出独特优势。广西沃森公司卢亿总经理分享的东盟合作案例显示,微生物菌剂在热带土壤改良中效果显著,这为我国农业技术"走出去"开辟新路径。正如新华社刘振鑫主任所言,中国正在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拓展为"藏粮于微生物"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新范式。
多方协同
的生态构建
会议揭示的成功密码在于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农民日报等媒体记录的案例显示,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示范农场+合作社"三级推广网络,微生物技术应用成本降低40%。山西经销商韩美霞打造的"田间课堂",更让技术推广转化率提升至80%。这种"最后一公里"创新,正是政策红利转化为农民收益的关键枢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郑州会议传递的清晰信号是:中国粮食安全正在经历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质变。通过激活土壤微生物这个"看不见的劳动力",我们不仅在守护今天的饭碗,更在培育面向未来的农业竞争力。正如与会专家形成的"郑州共识":粮食安全的终极保障,在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这场静悄悄的"土壤革命",终将重塑全球粮食安全的新格局。
耕地质量提升与生物修复行动启动会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