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战略两会实践路径农业升级-于海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2025年三农工作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巩固扶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布局。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专家、中食国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平台负责人于海军解读表明:这不仅是一次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部署,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我们期待广大从业者、政策关注者和乡村建设者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实践中的难点与亮点,推动我国“三农”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2025年三农工作的全方位推进,将为中国乡村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粮食安全领域,智能农业技术的普及将让"会种田"变成"慧种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和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综合应用,农民可以实时掌握作物长势,实现精准施肥灌溉,预计将使粮食单产提升15%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正迎来爆发期。在生物育种领域,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将加速落地;数字农业服务平台让农技推广突破时空限制,一部手机就能连接全国顶尖农业专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机器人开始走进田间地头,从采摘到分拣,逐步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痛点。
在巩固扶贫成果方面,各地正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让山货出山、鲜货保鲜。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则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浙江安吉、云南元阳等地,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已初见成效。
乡村产业升级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种养业,乡村电商、康养产业、文创产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些地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既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享有工资性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补齐乡村短板。5G网络覆盖、数字化卫生室、智慧养老院等新型基础设施,让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预计将达到80%以上。
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要素活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举措,正在唤醒沉睡的农村资产。金融服务创新也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这场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变革,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正如专家所言,唯有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才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新的一年开启,伴随着春节的欢聚和国务院全体会议的动员,2025年我国“三农”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增效、农村活力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技成果转化。于海军将结合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以及农业农村部党组扩大学习会的最新部署,带领读者一探2025年三农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为相关从业者和政策关注者提供专业解读与实践启示。
坚守粮食安全主线:
稳定增产、守护国家根基
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石,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命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掷地有声的措辞提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刚性目标,这一数字较2024年再攀新高,彰显了国家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决心。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国家正构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双引擎驱动体系:
在耕地保护方面,将投入千亿级资金打造"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犹如给广袤田野穿上"金铠甲",计划新增5000万亩优质耕地,同时对2000万亩中低产田实施"精准诊疗式"改造;在科技赋能层面,种业振兴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聚焦玉米、大豆等关键作物的单产"天花板"突破工程,耐盐碱作物品种的选育推广更似在盐碱地上播撒"希望种子"。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创新性地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减损机制,通过物联网监测、智能仓储等现代技术织就"天罗地网",预计将在收割机械"精收细打"、仓储设施"智能保鲜"、加工环节"吃干榨净"等方面挽回250亿斤粮食损失,相当于再造千万亩"无形良田"。
农业科技创新:
激发新动能,开拓现代农业空间
农业科技正经历着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创新列车,在广袤的田野上描绘着现代农业的壮美图景。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于海军教授用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到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如春笋般节节攀升至65%,重点在三大战略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技术犹如一把金钥匙,即将打开商业化应用的大门,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将如星星之火,在区域性推广中形成燎原之势;数字农业方面,北斗导航系统如同智慧农业的神经中枢,将带动智能农机终端安装量突破200万台大关,让40%的农田沐浴在数字化的春风里;
设施农业则像一座座现代化的"植物城堡",总面积将突破4000万亩,植物工厂产量如芝麻开花般提升30%。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平台已启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计划",这项计划如同一位巧夺天工的魔术师,正在将传统的药食同源作物点石成金,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为农业产业链注入新的活力。
巩固扶贫成果:
防止返贫构建长效帮扶机制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2025年将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2.0系统",整合民政、教育、医疗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72小时。实施"三个强化"工程:强化就业帮扶,确保脱贫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强化产业带动,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衔接资金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强化社会保障,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至30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显示,通过"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已帮助86万脱贫人口实现高质量就业。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新产业新业态助力农民增收
乡村产业正展现出令人振奋的"三新"发展态势,犹如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在业态创新方面,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预计全国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2亿人次大关,相当于为每位中国公民提供了2次以上的乡村体验;农产品电商更是势如破竹,网络零售额保持着20%的高速增长,让田间地头的优质农产品通过"云端"飞入千家万户。
主体培育方面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家庭农场数量已突破500万家大关,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已惠及80%以上的合作社,推动着合作经济组织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模式创新方面更是亮点纷呈,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超过19亿亩次,相当于为1.26亿亩耕地提供了全方位的"田保姆"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千万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创新性地培育出了"乡村运营师"这一专业队伍。这些乡村振兴的"操盘手"们,以市场化思维和专业运营能力,成功盘活了3.2万间闲置农房,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6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种创新机制犹如一把金钥匙,为破解农村资源闲置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2025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步入决胜阶段,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场惠及亿万农民的"环境革命"正以雷霆之势推进"三大革命"工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已覆盖9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实现质的飞跃,从基础薄弱跃升至40%的新高度;卫生厕所普及率突破85%大关,彻底改写农村"如厕难"的历史。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浇灌出的民生答卷。
在生态建设领域,一场以碳为媒的绿色变革正在田间地头悄然上演。"乡村碳中和试点"如星星之火,在100个县域燎原,精准农业、保护性耕作等固碳技术犹如绿色的魔法师,让广袤农田变身"碳汇银行"。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提升15%,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贡献了中国式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交通建设的春风正吹拂每一个偏远村落。交通运输部最新公报揭示,农村公路建设正从"村村通"向"户户通"华丽转身,10万公里新建改建的农村公路如同银丝带,将90%以上的自然村串联成网。这些蜿蜒在青山绿水间的致富路,不仅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深化农村改革与治理创新:
释放农村活力、保障长远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迈向纵深发展。在承包地领域,继首轮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范围如春潮般涌动,从原先的试点区域迅速扩展至500个县,犹如播撒希望的种子,为亿万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宅基地制度改革同样亮点纷呈,"三权分置"改革在33个县开展深化试点,通过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既守住了农民权益的底线,又激活了沉睡的资产价值。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全年交易量将突破10万亩大关,这一数字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蓬勃生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清单制"和"积分制"如春风化雨般实现全覆盖,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将抽象的乡风文明具象为可操作的治理标准。
特别是创新推出的"乡风文明负面清单"制度,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农村人情往来负担过重的顽疾,有效遏制了攀比浪费之风。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全国村集体年均收入实现12万元的显著增长,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村庄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更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2025年"三农"工作既延续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连续性,又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目标设定更强调"量质并重",粮食安全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提升品质、降低损耗转变;实施路径更突出"科技赋能",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政策导向更注重"民生温度",将农民增收作为所有工作的核心检验标准。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勾勒出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三农战略两会实践路径农业升级-于海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