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系统转型营养导向两会解读-李喜贵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大健康产业再次成为政策焦点。广州市中科微量元素科学研究院院长、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负责人李喜贵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学习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食物系统从"吃饱"向"吃好"的历史性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是将营养健康需求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其政策内涵远超传统农业范畴,而是涉及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消费引导、科技创新的系统工程。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大食物观”连续3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强调从全局、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待食物资源问题。
这就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李喜贵解读说:“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利益与人民健康福祉。”他表明:从当前来看,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国际粮食安全和食物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和食物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严峻考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要加快食物资源开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支撑。
政策破局:
负面清单管理重塑食药产业生态
张伯礼院士提出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负面清单管理"建议,正在引发行业深度变革。目前我国药食同源目录已涵盖106种物质,包括2024年新增的地黄、麦冬等中药材,但行业存在原料滥用、功效夸大等乱象。新政策通过建立禁用原料目录和强化安全性评估,倒逼企业构建从原料溯源到功效验证的全链条品控体系。
数据显示,2024年药食同源产品电商销量达4.7亿件,同比增长27.7%,表明科学化、年轻化的健康消费已成趋势。同仁堂推出的即食阿胶糕、东阿阿胶研发的人参饮品等创新形态,正是传统药企响应政策转型的典型案例。
营养导向:
六大任务构建全产业链升级框架
《纲要》提出的六大重点任务形成闭环体系:在供给侧,要求增加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供给,2025年目标将大豆产量提升至2300万吨,全谷物食品占比提高至15%;在加工环节,推动营养保留技术改造,如低温压榨、微胶囊化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在消费端,通过膳食指南修订、营养标签制度改革等引导合理膳食。李喜贵特别强调,这种"营养导向型"转型不同于简单的农产品升级,而是要求农业生产从追求产量转向营养密度,如培育高锌小麦、富硒水稻等营养强化作物。
科技赋能:
多学科交叉破解"隐形饥饿"难题
面对我国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隐性饥饿"问题,《纲要》部署了跨学科攻关路径。在农业生产环节,中国农科院已建立作物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筛选出β-葡聚糖含量超6%的青稞品种;在食品加工领域,江南大学研发的缓释碳水化合物技术,可使GI值降低30%以上;
在消费监测方面,国家卫健委正在试点智能膳食评估系统,通过AI图像识别实现营养素摄入量实时分析。这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正在打破农业、食品、营养、医疗等领域的知识壁垒。
制度创新:
构建"大食物观"治理体系
《纲要》实施的制度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建立农业农村部、卫健委、工信部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破解"九龙治水"困局;二是试点食物营养评价认证制度,2024年已对乳制品、食用油等5类产品实施营养星级评定;三是创建国家营养导向型农业示范区,如山东寿光设施蔬菜基地通过水肥精准调控,将番茄维生素C含量提升40%。这种制度创新正在改变传统农业补贴方式,未来可能建立基于营养产出的新型补贴机制。
消费变革:
Z世代推动健康饮食文化重构
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加速了食物系统转型。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低糖""高蛋白""膳食纤维"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企业响应这种需求变化,出现如植物基肉制品3D打印技术、发酵果蔬汁等创新产品。但李喜贵也警示,要防止"伪科学"概念炒作,需建立基于循证营养学的消费教育体系。中国营养学会正在开发"营养指数"手机应用,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科学评估报告。
在全球食物系统面临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等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营养导向型转型具有示范意义。正如李喜贵所言,这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对"食以养人"传统智慧的现代化诠释。未来需要持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如制定《营养健康促进法》,建立食物营养大数据平台,最终实现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膳食基础。
食物系统转型营养导向两会解读-李喜贵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