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赢在商道
首提食药物质两会药食同源话题-李喜贵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17 A+A-

首提食药物质两会药食同源话题-李喜贵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药食同源在大健康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这一讨论背后是国家对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

广州市中科微量元素科学研究院院长、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负责人李喜贵解读表明: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将"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理念正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治未病"的预防模式转变。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平台。这一战略转变具有深远意义。药食同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在于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已发布4批次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共收录106种兼具营养与调理功能的食材,如新会陈皮、肉苁蓉等。这些食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材的功效,又具备食品的安全性,为现代人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选择。

从产业角度看,药食同源战略的实施将带来多重利好。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预计在2027年达到八千亿元。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背后,是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药食同源产品的消费群体呈现全年龄段覆盖特征,其中31-50岁人群占比超过50%,成为市场主力军;30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占比也超过20%,显示出这一理念正在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消费者认知误区问题。许多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的功效存在过度期待,甚至将其等同于药物。实际上,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药食同源产品仅用于日常调理,不能宣称疗效。慢性病患者仍需遵医嘱用药,不可用这些产品替代正规治疗。因此,普及科学认知、引导理性消费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乱象。以新会陈皮为例,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冒产品。有报道显示,某网店销售的450万单"新会陈皮"实为假冒产品。这类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危及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通过构建成分数据库、建立参比实验室等措施,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针对这些问题,李喜贵院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1、关注政策目录,确保使用安全性

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核查产品备案信息,避免购买违规宣传商品。广州市中科微量元素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喜贵特别强调,要选择目录内的真产地食材,通过数字溯源技术识别假冒产品。

在此基础上,李喜贵院长进一步建议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认知体系。他指出,当前市场上存在"成分崇拜"现象,部分商家刻意夸大单一成分功效,导致消费者陷入选择误区。"微量元素补充并非越多越好,关键要看配比是否科学、吸收率如何。"他举例说明,某品牌富硒大米虽然标注含量达标,但实际检测发现有机硒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目录推荐的优质标准。

为帮助消费者落实这些建议,研究院近期将推出"智慧膳食"小程序。该平台整合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目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据库,用户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三维评估报告:一是原料产地卫星定位比对,二是检测报告关键指标动态更新,三是同类产品营养性价比分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系统新增的"风险预警"功能,当检测到产品宣传话术与备案信息存在重大偏差时,会自动推送消费提示。

在行业规范方面,李院长透露正联合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微量元素食品溯源技术规范》,拟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未来每个产品的种植、加工、检测环节都将生成不可篡改的时间戳,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全链条数据。他特别提醒:"今年三季度起,包装上带有绿色盾形溯源标志的产品,才代表通过研究院的全程品质验证。"这些举措将有效压缩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推动行业向透明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科学认知功效做到理性消费和辨证施膳

不同体质和健康需求应匹配不同的食材。例如,陈皮主要功能是理气,适合气滞体质人群;肉苁蓉则对肠道健康更有帮助。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个性化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在个性化营养的时代,科学认知食材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走进超市或打开购物APP时,面对琳琅满目的"超级食品"和养生食材,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近年流行的姜黄为例,虽然其抗炎功效得到研究证实,但对于体质偏热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就需谨慎。同样,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其单不饱和脂肪酸确实有益心血管健康,但高温烹饪时反而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营养学家建议采用"三步筛选法":首先通过正规渠道了解食材的核心功效,其次对照自身体检报告和体质特征,最后咨询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比如,脾胃虚寒者选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材时,可搭配少量陈皮理气,避免滋腻碍胃;而阴虚火旺人群在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时,则可佐以菊花平衡寒性。

值得注意的是,食材搭配也讲究"君臣佐使"。就像中医组方原则,主食材解决核心问题,辅食材既能增强功效又可调和偏性。例如在炖煮羊肉时加入白萝卜,既能去膻增鲜,又可化解油腻。这种基于科学认知的辨证搭配,远比盲目追捧单一"网红食材"更有实际意义。消费者应当建立动态调整的观念,随着季节变化、体质转变而灵活调整膳食结构,让日常饮食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3、要重视溯源体系建设选择高价值产品。

以新会陈皮产业为例,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数字化实践。中颂福生活平台在南坦岛建设的"千亩数字溯源种植基地",通过云端技术让消费者可以全程追踪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这种"认养一分陈皮园"的创新模式,不仅确保了产品真实性,还重构了产业价值链。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药食同源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健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国家而言,这是从"治病"到"治未病"的文明进阶;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健康管理正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健康消费从"选择性消费"转向"刚需消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监管体系完善,药食同源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发展不能仅靠政策推动,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努力。从种植端的标准化生产,到加工端的科技创新,再到消费端的理念引导,都需要系统推进。

对消费者而言,在享受药食同源产品带来的健康益处时,也要保持理性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元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要素缺一不可。药食同源产品可以作为健康管理的有益补充,但不能替代全面的健康管理。

在这个健康意识觉醒的时代,药食同源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它既是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健康需求的回应。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让健康真正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首提食药物质两会药食同源话题-李喜贵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