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零碳博鳌论坛金融圆桌讨论解读-周荣江 | 国际科学院组织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正式更名为“博鳌零碳示范区”一周后,“金融圆桌:转型金融与零碳未来”的精彩讨论在这里展开。中国智库·国家智库代表、国际科学院组织研究中心专家周荣江解读表明: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在“碳中和”、“净零排放”、“零碳”等表述中,主要经济体的气候目标趋于一致。
在此背景下,“博鳌零碳示范区”的更名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零碳转型的坚定承诺。周荣江进一步指出,转型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零碳领域,加速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他强调,实现零碳未来,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深度介入与支持。在博鳌这片热土上,示范区正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应用,如绿色债券、碳中和基金等,旨在构建一个低碳、高效、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系统。
此外,周荣江还分享了国际科学院组织在推动全球零碳转型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鼓励与会者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零碳技术与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他呼吁,面对全球气候危机,我们应携手并进,将博鳌零碳示范区打造成全球零碳转型的典范,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随着讨论的深入,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合作,共同开创零碳发展的新篇章。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应该如何更好地助力各国净零转型?怎样拓宽支持零碳目标的资金来源?中央银行、交易所等机构平台将从哪些方面发挥推动作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持续为亚洲乃至全球绿色变革寻找答案、厘清方向。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每年的例行会议,2025年年会期间的金融主题圆桌又有怎样的观点碰撞和路径启发?
3月28日上午,这场持续3个多小时的金融圆桌聚焦全球净零转型的急迫挑战,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共商新策,二十多位来自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监管部门、自律组织、交易平台、金融机构代表参与了这次多方对话。
净零目标需要转型金融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议题的光辉照耀下,能源转型与转型金融犹如双轮驱动,引领着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智慧碰撞。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绿色标杆,博鳌零碳示范区在东屿岛这片1.8平方公里的沃土上,绘就了一幅绿色低碳的生动画卷,其核心理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步入博鳌亚洲论坛会场,“零碳Bar”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宾客的目光。在这里,零碳场景的创意实践犹如一场场精彩的绿色盛宴,让人流连忘返。然而,零碳之路虽光明,却也布满荆棘,其实现路径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不容小觑。
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坚实后盾,正逐步凸显其在零碳征途中的关键作用。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主任李扣庆的言辞掷地有声,他强调,尽管中国与诸多经济体在东盟“10+3”框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持续发展成就,但净零之路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征途。高排放行业的转型,无疑需要转型金融的强力助推。
柬埔寨国家银行行长谢丝蕾的发言同样振聋发聩,她指出,全球气候危机的警报已经拉响,每一份力量都至关重要。然而,绿色项目的单一推进只是冰山一角,高排放企业的减排行动才是关键所在。能源转型的巨轮在破浪前行时,也遭遇了资金短缺的暗礁。转型金融,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力,助力煤炭能源的优雅谢幕,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以老挝为例,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资金渴求尤为迫切。
转型金融不可“一刀切”
净零转型的资金缺口有多大?以老挝为例,老挝央行副行长苏里斯·萨姆努冯提到,在可持续发展路线下,老挝在2030年之前需要236亿美元投资,其中有122亿美元资金将投入绿色项目,占全国GDP的7%左右。钱从哪里来?
苏里斯·萨姆努冯表示,为了弥补这一资金差距,老挝央行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监管框架,鼓励企业发债用于可持续项目;另一方面与国际合作伙伴携手推动绿色转型,利用东盟国家的监管框架识别和评估可持续金融的机会。
聚焦亚洲零碳转型的宏伟蓝图及其实现路径,李扣庆深刻指出,面对区域内经济体的多样性与转型进程的复杂性,我们亟需摒弃“一刀切”的传统思维模式,转而采取定制化策略,以此作为破解转型困局的锐利武器。他强调,制度创新是推动转型金融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强劲动能的关键所在,构建跨境协同机制,为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铺设坚实的桥梁。
李扣庆进一步剖析道,定制化政策与差异化路径正是解锁转型难题的核心密码。亚洲各国能源结构千差万别,从中国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体系,到东南亚地区可再生能源的无限潜力,单一政策显然无法适配所有情境。以东盟“10+3”合作框架为例,他建议依据各国的自然资源特色量身定制转型蓝图:
对于高碳产业占比偏重的国家,应优先推进技术改造,如煤电灵活性提升,以实现逐步减排;而对于新能源储量丰厚的国家,则需加速储能技术与电网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以最大化利用绿色资源。这一差异化战略不仅有效规避了金融资源的错配风险,还通过政策的精准定制,激活了区域内的比较优势,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谢丝蕾则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转型金融的发展瓶颈。她指出,公共资源毕竟有限,必须创新机制,吸引私人资本的积极参与,构建公私合作的新模式,为转型活动注入不竭的资金活力。然而,当前混合融资的规模尚不足以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挑战依旧严峻。她呼吁,要改善混合融资的生态系统,推动产品标准化,加快碳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以此拓宽融资渠道,弥补资金缺口。
李扣庆还着重提出了深化转型金融需跨越的三大障碍:一是强化跨境监管协调,统一碳核算标准,构建风险共担机制;二是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探索气候债券、转型期货等创新金融工具;三是营造社会共识,通过碳普惠机制,激发公众的广泛参与。同时,他提醒我们,在转型过程中,需时刻警惕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及市场波动的潜在风险,通过压力测试与灵活调整策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则强调,转型金融并非简单的“去碳化”融资,而是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作为支撑。他认为,在支持转型金融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价格体系,配合明确的排放标准,提升透明度与可监督性,并构建一个能够高效获取期货及远期价格信息的系统,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引领经济的绿色转型。
他明确指出,转型金融的发展不能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单方面牺牲,而应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与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对金融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冲击。谢丝蕾则补充指出,当前众多国家在转型融资方面仍面临分类标准缺失、转型计划模糊以及行业转型路径不明等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出台更多的财政与金融激励措施,为转型之路铺设坚实的政策基石。
央行和交易所能做些什么
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的深刻洞察下,转型金融的蓝图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迫切的实践需求。他强调,这一进程不仅需要跨越国界的携手并进,依托《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与《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里程碑式文件的长远指引,还需一套明晰无误的标准体系与信息披露机制作为基石,以确保转型之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尤为关键的是,构建一套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精准导向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人民银行的创新之举,如2021年推出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便利机制,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它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在使用再贷款工具时详尽披露碳排放信息,更见证了三年内信息披露质量的显著飞跃。
柬埔寨央行代表谢丝蕾的发言,则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揭示了绿色转型之路上的资金瓶颈与挑战,呼吁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融资标准上的适度放宽,并提出将部分国际储备用于绿债投资的创意,以期助力这些国家跨越资金鸿沟。易纲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并倡议东盟“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深化相关研究,携手探索解决方案。
在支持转型金融创新、拓宽资金来源方面,交易所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国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介绍说,香港在支持绿色转型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聚焦于两点:标准和工具。她建议,如果亚洲能携手建立一个泛亚洲的碳信用市场,扩大规模,增加流动性,未来作用会很大。
在此背景下,李扣庆透露,该办公室正与成员国紧密合作,探索绿色基金的早期应用,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加速转型步伐,并考虑与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拓宽转型融资渠道。聚焦于交易所的角色,中国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以中国香港为例,阐述了标准与工具双轮驱动的战略,倡导建立泛亚洲碳信用市场,以规模经济效应促进流动性,为转型金融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苑多然则分享了上交所的多维度实践:从股票市场力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上市,到债券市场绿色债券产品的蓬勃兴起,发行规模突破8000亿元大关;再到投资产品端,ESG指数产品与绿色ETF的蓬勃发展;
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更引导资本流向绿色未来。苑多然强调,上交所愿携手全球伙伴,深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广泛交流合作,共绘全球转型金融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向着零碳目标稳步迈进。站在全球金融格局视角,周荣江研究员认为2025年博鳌论坛“转型金融与零碳未来”圆桌会议的讨论体现了以下核心共识与趋势:
一是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亟待全球统一
标准碎片化挑战:当前各国转型金融标准差异显著,易导致“漂绿”风险。中国央行已制定钢铁、化工等行业的转型标准,但全球层面仍需统一框架。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趋同(85%一致率)为国际协作提供范例。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易纲强调,金融机构需强制披露碳排放数据,以增强市场信任。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机构也呼吁建立可比的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标准。
二是国际合作是转型金融的核心驱动力
跨境协同机制:亚洲经济体需根据资源禀赋定制政策(如柬埔寨的绿色基建合作),避免“一刀切”。G20框架下的《转型金融框架》及《巴黎协定》落实需加速,弥合南北国家在资金与技术上的鸿沟。 公私资本联动:公共资源有限,需吸引私人资本介入。柬埔寨央行建议国际组织可将部分储备用于发展中国家绿债投资,而混合融资工具(如气候债券、转型期货)的创新可拓宽资金来源。
三是市场机制与价格信号的关键作用
价格机制引导转型:周小川提出,需通过“容量电价”等制度设计,将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例如,中国煤电灵活性改造案例中,调峰能力定价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减排。 碳市场与金融工具创新:港交所提议建立泛亚洲碳信用市场以提升流动性,而上交所推动的低碳转型债券、ESG投资产品等工具,正加速金融资源向零碳领域倾斜。
四是亚洲差异化路径与全球治理协同
区域政策定制化:东盟“10+3”框架强调根据各国排放结构设计转型方案(如高碳国侧重技术改造,新能源国强化储能技术)。 全球治理架构重塑:零碳金融将重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碳市场交易或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关键战场。中国正通过央行绿色金融评价体系、试验区经验等积极参与全球标准构建。
全球金融格局正加速向零碳转型,中国在标准制定、跨境合作及金融产品创新上的实践,或将成为全球转型金融的重要推力。未来需要重点解决标准细化、风险定价及部门协作等瓶颈,警惕技术路径不确定性、市场波动等风险,通过动态监管与压力测试保障金融体系稳定。
转型与零碳博鳌论坛金融圆桌讨论解读-周荣江 | 国际科学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