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
2024年,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双重挑战,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不仅确保了经济运行的总体平稳与稳中有进,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团队完成的《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正式发布,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并对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万祥军说:“回顾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万祥军说:“在粮食生产方面,尽管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但我国粮食产量仍然再创历史新高,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强大韧性和潜力,更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稳中向好
稳中提质的势头
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势头。农产品贸易逆差显著缩小,农产品价格虽然偏弱运行,但肉类价格总体稳定,部分时段还出现了上涨。这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持续支持和农产品市场的有效调控。同时,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带动农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逐渐崭露头角,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智慧农业的发展更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国家持续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和推广应用,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乡村产业的发展也是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亮点之一。农业产业链条与多元功能不断延伸拓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渠道。同时,农村交通物流体系建设的持续加快也有力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国新增完成行政村环境整治数量大幅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也显著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展望2025年
将呈稳定增长态势
根据《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的预测,农业附加值增长速度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额也将有所增长。这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持续支持和政策引导。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推进三产融合等措施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2025年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的多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多措并举稳产保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获得实质性进展。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稳面积提单产,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拓展农产品进口渠道,掌握粮食贸易主动权;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完善动态返贫监测机制,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帮扶力度;稳定农民增收预期,提振农村消费等。
规划收官之年
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外部环境的多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对政策设计和实施提出更高要求。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多措并举稳产保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获得实质性进展。
一、稳面积提单产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强化科技推广技术,是提升粮食作物单产的关键路径,需以县为基石,整建制、系统性地向前推进。我们要精心筛选并广泛推广高产、抗逆、优质的良种,这是粮食增产的源头活水;同时,致力于改良农艺,优化种植结构,采用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制度,为土壤注入持久活力。在农机装备方面,加速升级换代,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让科技的翅膀助力田野飞翔。
为确保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必须加快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的“五良”深度融合与集成创新。这要求我们在粮油作物主产区,深入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此外,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刻不容缓,通过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气象预警系统等,筑牢粮食生产的“安全网”,确保粮食稳产高产,颗粒归仓。
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央财政应持续加大对主产区的纵向利益补偿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并尽快落实粮食产销区省际间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区域间粮食生产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这条生命线。
二、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全力推进耕地保护的各项改革措施,犹如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我们不仅要细化并完善对耕地保护的全链条考核细则,确保每一环节都严谨无漏,而且要层层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犹如将责任的种子深植于每一级政府的心田,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上,我们更要精益求精,坚持“占优补优”的原则,不容丝毫妥协。为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省域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管理与质量稳定监督管理机制,犹如为耕地保护穿上了一层坚实的铠甲,让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屹立不倒。
同时,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这片珍贵的黑土地,通过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风蚀水蚀,不断改善土壤肥力,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此外,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要像打通经络一样,让水源顺畅地流向每一寸需要滋润的土地,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是对耕地保护事业的深情告白,都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耕地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拓展农产品进口渠道 掌握粮食贸易主动权
积极推动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于维护与各大贸易伙伴之间稳定而深厚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化南南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同时,我们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粮食贸易伙伴的全面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构建互利共赢的粮食贸易新格局。
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我们与那些拥有丰富土地资源和粮食增产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农业生产合作。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共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拓展我国粮食供应渠道,我们积极寻找和培育与现有粮源地具有季节互补性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新的粮食进口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我国截然不同,粮食生产季节相互错开,正好可以填补我国在某些时段的粮食供应空缺。通过推动粮食进口季节多样化,我们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国内粮食供应压力,还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益
为了全面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稳健运行,我们必须致力于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之间的协调机制,确保这一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咬合无间,推动粮食及其他关键农产品价格稳定在一个既公平又合理的区间内。这不仅关乎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
具体而言,小麦、稻谷这些关乎民生根本的粮食作物,其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亟需进一步优化升级,犹如为种粮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起一把保护伞,确保他们在辛勤耕耘后能够收获稳定的预期收益,从而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稳固农业生产的“压舱石”。
同时,粮油储备结构的持续优化,就如同为粮食安全的大厦添砖加瓦,不仅让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还能在市场风云变幻时,犹如定海神针般发挥稳定市场价格的关键作用,确保民众“米袋子”充足无忧。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对重要农产品市场的精准监测。
继续完善市场监测体系,犹如为农产品市场安装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精准捕捉市场价格波动的微妙变化,掌握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准确发布监测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清晰指引,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我们积极拥抱创新,致力于拓展电商平台与短视频直播等前沿销售渠道,以此作为品牌跃升的新引擎。通过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与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在电商平台上构建品牌的数字矩阵,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实现销售与品牌认知的双重飞跃。
同时,短视频直播以其直观、互动的特性,成为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桥梁,我们借助这一平台,生动展现产品魅力,深度激活用户参与感,进一步提升品牌传播效果,让品牌影响力在指尖流转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们深刻意识到基础设施对于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5G基站及物联网节点的全面建设,犹如铺设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为智慧农业的生根发芽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石。
这些设施不仅缩短了城乡数字鸿沟,更为精准农业、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铺设了宽广的舞台,让科技之光照亮田野,赋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推动智能农机的普及进程,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环境,研发出既高效又经济适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
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降低智能农机应用门槛,使其更贴合农民实际需求,增强设备的实用性与普及率,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智慧的翅膀,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科技兴农的美丽画卷。
六、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强化研发创新在推动产业融合进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犹如为乡村振兴的巨轮安装上了强劲的动力引擎。我们需不遗余力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犹如为智慧的田野播撒科技的种子,致力于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让每一粒粮食、每一片果蔬都能在高科技的滋养下绽放出全新的价值光芒。这一过程中,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犹如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的交响,奏响出一曲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围绕全产业链开展创新实践,犹如为乡村产业的枝蔓搭建起繁茂的绿荫,不断拓展农产品的功能价值,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其附加值,让每一环节都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泉。同时,充分重视龙头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犹如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带动乡村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共同驶向繁荣的彼岸。
此外,我们还要强化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犹如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搭建起坚实的桥梁与纽带,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其中,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七、充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动乡村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我们应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旨在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的行动。这不仅要注重卫生条件的改善,更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生态环境,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农村厕所新风貌,让这一革命成为农村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并补齐农村交通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短板。通过科学规划与加大投入,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交通网络,确保农村群众出行无忧;完善水电供应体系,让每一户农家都能享受到稳定、安全、清洁的能源服务。
在农村教育、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我们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农民群众病有所医。
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他们既是政策的宣传者,也是实践的先行者。通过他们的引领,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共同推动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如此,以乡村振兴不断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契机,我们定能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更可持续。
八、完善动态返贫监测,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帮扶。
完善动态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意味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防护网,确保对监测对象的追踪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及时有效。我们要像精密的仪器一样,紧盯每一个可能因病因灾而滑入贫困深渊的家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返贫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同时,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深度追踪,无论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士,还是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的脆弱群体,都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确保帮扶资源能够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卷土重来的风险。
在帮扶措施上,我们更要注重激发易返贫群体的内生动力。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增收的路子。同时,以工代赈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就业,还能让参与者在劳动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这些举措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田,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全面小康的底色更加鲜亮、更加持久。
九、稳定农民增收预期,提振农村消费
挖掘农村消费增长潜力,无疑是扩大内需战略版图中的一块关键拼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在于确保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与畅通无阻,进而稳定农民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为农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我们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新路径。一方面,应大力推动农民工有序进城务工,通过优化就业服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等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不仅是提升农民收入的直接手段,更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通过创新机制盘活那些长期闲置的农村资源。比如,可以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机;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以此增加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如同一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村经济的血脉之中,激活乡村消费市场的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消费在提质扩容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如此,农村消费增长潜力的挖掘,必将为扩大内需战略注入强劲的动力,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总之,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解读-万祥军 | 联合国粮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