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国研智库
供给保障能力“一号文件”解读-韩文秀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24
【阅读】80 A+A-

供给保障能力“一号文件”解读-韩文秀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在探讨如何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重大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深入解读韩文秀副主任所强调的关键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下是对这些核心要点的详细解析与展望。

稳面积、增单产:

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增产

面对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现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基础,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关键。一方面,要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盘稳定,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保持甚至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特别是要保护好优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高产高效作物品种、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土壤肥力等措施。同时,要加强高产高效农业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精准农业、智能灌溉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更大的增产潜力。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生产力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为了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持续增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这要求我们在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提高作物抗逆境能力,缩短育种周期,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推广智能化、精准化农业装备,如无人机植保、自动导航播种收割机械等,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拓宽视野,丰富餐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因此,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需要我们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作物,还要向果蔬、畜禽、水产品、食用菌等多领域拓展,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鼓励食品科技创新,开发更多营养均衡、口感丰富、方便快捷的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饮食需求,促进食物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节粮减损,就是增产

在粮食生产的同时,节约粮食、减少损失同样重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粮食损耗的可能。因此,建立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是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包括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减少产后损失;

加强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行为;倡导文明餐桌文化,减少餐饮浪费;以及通过立法、教育等手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粮食流通的全程可追溯,精准管理,进一步提高粮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严守耕地红线:

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中央一号文件从数量、质量、用途三个维度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数量上,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上,要通过土壤改良、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用途上,要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用途,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必须确保用于粮食生产。此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是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稳面积增单产、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节约长效机制以及严守耕地红线等措施,我们可以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粮食数量的安全,更要注重粮食质量的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让农业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家园。

供给保障能力“一号文件”解读-韩文秀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