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赢在商道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金融关键词-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61 A+A-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金融关键词-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其中金融板块所蕴含的关键词及政策信号,对于洞察2025年的金融走向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中国国情讲坛组委会成员、中国智库·国家智库评选推荐专家周荣江解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它如同一股灵动的血脉,渗透到各个领域的肌理之中。

周荣江说:“从宏观政策的调控到微观市场的活力激发,从金融风险的防范到金融创新的鼓励,2025年的金融走向在《政府工作报告》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渐次展开。”

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的根基使命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语境下,“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金融的核心使命。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繁星点点构成璀璨星空。对于2025年而言,政策将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这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提高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例如,可能会推出更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使那些拥有创新技术但缺乏抵押物的企业也能获得资金支持。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脊梁,也是金融重点服务的领域。2025年的金融政策将聚焦于支持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一方面,金融机构将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为钢铁企业提供贷款用于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对于新兴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政策将鼓励金融资本以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深度介入。这些金融支持将助力新兴制造业企业在研发、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金融创新

激发市场活力与发展动力

金融科技无疑是2025年金融领域的关键创新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信号预示着金融科技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移动支付将继续拓展其应用场景,从日常消费领域向公共服务、跨境支付等领域延伸。

例如,在跨境旅游、商务往来中,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次,智能投顾等智能化金融服务将不断优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低成本的投资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从而提高投资服务的精准性。

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的重要课题。我国在2025年将继续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债券将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将积极探索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为环保项目如可再生能源项目(太阳能、风能等)、节能减排项目筹集资金。

同时,绿色信贷的风险评估标准也将不断完善,鼓励更多企业投身绿色产业发展。此外,在碳金融市场方面,可能会出台更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碳交易,金融机构也将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等,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开拓新的金融市场领域。

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系统性金融风险犹如高悬于金融体系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年的政策重点依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出发,监管部门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的监管。例如,要求银行保持足够的资本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和市场波动。

同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防止金融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风险和风险交叉传染。此外,还将关注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传导,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也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

政策信号表明,2025年将更加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管理,严格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和用途,确保资金用于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排查和化解。通过财政资金的偿还、资产盘活、债务重组等方式,逐步降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避免债务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金融市场开放

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我国金融市场在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在“引进来”方面,将放宽外资机构准入限制,吸引更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无论是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还是外资证券、基金公司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都将在更加宽松和透明的政策环境下进行。

这将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在“走出去”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银行可能会加大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在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参与国际项目融资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投资者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合格的金融机构参与海外股票、债券等市场的投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2025年在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方面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在应对全球性金融问题如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等方面,我国将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通过参与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决策和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在区域金融合作领域,如“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共同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推动货币互换、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普惠金融

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发展

普惠金融在2025年将继续朝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方向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所传导政策理念鼓励金融机构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更偏远、更基层的地区。例如,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建设和业务拓展,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小额信贷、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同时,在城市地区,将关注弱势群体如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主等的金融需求,通过社区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等方式,确保金融服务能够惠及这些群体。

除了扩大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科技的赋能,金融服务将更加便捷、低成本。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向基层和弱势群体渗透。例如,通过手机银行为农民提供农业补贴发放、农产品销售结算等服务,减少金融服务的获取成本和时间成本。此外,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继续推广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金融监管改革

构建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

2025年的金融监管改革将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为重点。政策将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协调、高效的监管体系。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例如,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跨领域传导方面,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之间将建立更加紧密的信息共享和协调监管机制。同时,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在金融监管方式上也将不断创新。监管科技将成为金融监管的有力工具,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监管部门能够更加实时、准确地监测金融市场动态。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交易的全程跟踪和溯源,防范金融欺诈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此外,监管将从传统的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向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并重转变,更加关注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周荣江最后说:2025年的金融走向犹如一幅宏伟的画卷,正依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关键词和政策信号徐徐展开。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使命如同画卷的基石,奠定金融发展的基调;金融创新恰似灵动的色彩,为画卷增添活力与生机;防范金融风险犹如坚固的画框,保障画卷的完整性;金融市场开放像是开启画卷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展现中国金融的广阔胸怀;

普惠金融像是描绘社会公平与包容的细腻笔触,体现金融的温度;而金融监管改革则是精心构图与布局的关键,确保整幅画卷的和谐与有序。这六个方面紧密结合,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在2025年走向更加稳定、高效、包容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道路,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金融关键词-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