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商道->赢在商道
《政府工作报告》两会财经导向-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80 A+A-

《政府工作报告》两会财经导向-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在 202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首次被提出。中国国情讲坛组委会成员、中国智库·国家智库评选推荐专家周荣江研读: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直接影响国内经济,促使政府调整财政政策以应对挑战。国内方面,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及人口红利减弱、环境资源约束等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转向,标志着财政工具从传统逆周期调节向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跃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周荣江说。这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为我国未来的财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周荣江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其能有效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并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强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合理规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通过协调货币政策,降低经济波动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025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后复苏,但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紧密。然而,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等因素,对国内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调整财政政策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保障经济稳定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可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多的资金将被投入到交通、能源、通信等关键领域,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硬件设施水平,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也将显著增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关注民生领域,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政府将增加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同时,财政政策还将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格局。

为了实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目标,政府将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的资金保障,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同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结构,为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等措施,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024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GDP增速达6.5%。消费、投资和出口稳步回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然而,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内需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及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增加等。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实际的重大决策。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和保民生。稳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等措施,刺激总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促改革:加强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激发市场活力;调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民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支减收、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工具、加强财政管理和促进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等路径,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增支减收:适当增加财政支出,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刺激总需求。

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创新财政工具:通过专项债券、PPP模式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建设;加强财政管理:强化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政策效果。周荣江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提升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可改善生产条件,减税则增加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就业:扩大财政支出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减税和补贴政策可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岗位。

物价:积极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影响有限。可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支持、保障供应等措施稳定物价;投资: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带动社会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减税和补贴政策可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投资。

国际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可提升国内消费和投资,增加进口需求,但可通过扩大出口、吸引外资等措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新兴产业:财政政策支持科研经费投入,推动创新发展。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降低企业成本,鼓励研发和创新活动;

小微企业:财政政策支持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和小微企业专项贷款,提升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传统行业:通过财政政策支持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行业提供发展机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结构优化,还对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市场信心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建议推动财政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体系。

建议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此外,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性,确保政策效果最大化。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财政支出和债务管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升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周荣江最后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是应对挑战的"关键棋",更是赢得未来的"先手棋"。通过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新型协同机制,我国正以财政政策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篇章。当政策力度转化为发展温度、制度优势演变为治理效能,必将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政府工作报告》两会财经导向-周荣江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