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两会紧箍咒逆袭千亿-万祥军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
引言:
政策东风起,食药融合加速
“2025年两会召开,大健康产业再次成为焦点。从张伯礼院士提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负面清单管理,到红参、人参等中药材被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试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数据显示,2024年药食同源电商渠道销量达4.7亿件,同比增长27.7%,行业正从传统滋补向科学化、年轻化转型。
“深度解析两会政策风向,探讨“食药融合”如何重塑健康食品赛道。在政策东风的强劲吹拂下,大健康产业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万祥军表明:两会期间,多位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应进一步加大“食药融合”的研发力度,推动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既符合现代人口味又具备明确健康效益的创新产品。
万祥军说:“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保健食品领域,更渗透到了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诸如,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优化作物品种,使其富含更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或是利用纳米技术封装中草药精华,提升其在食品中的稳定性和吸收率。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改变着消费者的健康观念与消费习惯。”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凸显。企业需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用户健康数据,提供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方案与食品推荐,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预见,随着“食药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健康选择,也将驱动整个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阶段迈进。
一、政策风向标:
药食同源迈向规范化与国际化
1. 负面清单管理:行业规范的“紧箍咒”
在万众瞩目的2024年两会期间,张伯礼院士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与前瞻性的视野,针对药食同源保健食品领域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管理策略——“负面清单管理”。这一提案旨在通过明确划定禁用原料的边界,编制详尽无遗的禁用原料目录,为保健食品行业树立起一道安全防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安全性评估机制,确保每一款上市产品都能经得起科学与健康的双重考验。
当前我国药食同源目录犹如一部活生生的自然宝库,收录了多达106种珍贵物质,其中不乏2024年度新纳入的地黄、麦冬、天冬等佼佼者,它们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调养身心、扶助正气的重任。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部分企业却偏离了诚信经营的正道,原料滥用、功效夸大等乱象频发,严重侵蚀了消费者的信任根基。
展望未来,张伯礼院士的这一提案无疑将成为一股强劲的驱动力,倒逼企业从源头抓起,加大科研投入,深挖药食同源物质的科学价值,同时建立健全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直至市场销售的全链条品控体系。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动整个保健食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关键一步,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征途上携手并进。
2. 中医药与食品的“跨界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一位深谙传统医学精髓与现代市场需求交融的智者,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议,倡导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为基石,开辟新型保健品研发的蓝海领域。他呼吁深入挖掘古代方剂中的智慧结晶,特别是那些具有免疫调节、促进肠道健康等卓越功效的传统配伍,通过现代科技的赋能,使之焕发新生,成为守护现代人健康的绿色盾牌。
在这一前瞻视野与政策春风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传统中药企业纷纷响应,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其中不乏同仁堂、东阿阿胶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它们不仅坚守匠心工艺,更勇于创新突破,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审美、消费习惯巧妙融合,推出了诸如即食阿胶、人参饮品等一系列便捷、时尚的保健新品。
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中药材的天然精华与独特疗效,还以更加年轻态、便捷化的形式呈现,精准捕捉并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于健康与美味的双重追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抢占年轻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3. 国际化布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2024年8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式对外发布了《“三新食品”与食药物质常见问题解析》这一权威文献,该文献的发布在食品与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红参这一传统中药材在此次文献中获得了国家风险评估中心的官方认可与回复,被正式确认为可安全地作为普通食品原料进行应用。
这一决定不仅为红参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更极大地推动了人参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得其附加值在短短时间内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为相关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鼓励。政府积极倡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如采用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生物萃取技术等,以提高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食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红参等中药材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普及,中医药文化也将借此东风,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让全球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博大精深的东方医学体系。
二、市场新机遇
从“银发经济”到“Z世代养生”
1. 银发经济:慢性病管理的千亿蓝海正熠熠生辉。在我国,54至6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中,滋补养生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9%,这一数据背后,映射出老龄化社会对于慢性病调理需求的日益迫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药食同源的产品,诸如辅助降低三高的葛根粉、改善睡眠质量的酸枣仁等,正逐步成为老年健康消费的刚需之选。
据权威预测,这一市场有望在2027年迎来爆发,其规模或将突破8000亿元的大关,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2. 年轻人的“朋克养生”风潮正引领功能食品的爆发。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群体占比显著攀升,他们既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又不愿妥协于健康的需求,于是,“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人参水、枸杞气泡饮等新兴养生茶饮,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准的定位,在电商平台上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据统计,2024年养生茶饮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4000亿元。此外,益生菌、肠道健康等细分领域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高达10%,成为创新研发的焦点所在。
3. 下沉市场正释放出二三线城市的巨大潜力。尽管一线城市对于药食同源话题的讨论热度占据了60%的高位,但消费圈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下沉市场渗透。低价位带的产品(150元以下)通过社群营销等新型手段,成功打入县域市场,形成了“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全新消费模式,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挑战与对策:
行业洗牌期的生存法则
1. **同质化竞争:从流量泡沫的喧嚣迈向价值深耕的静谧**
步入2024年,商业浪潮中涌现出一股寒流,35%的企业营收增速黯然失色,徘徊在5%的低位,宛如冬日里颤栗的烛火。部分品牌,如同迷失于迷雾中的航船,过度依赖“伪需求”的泡沫营销,最终陷入了自我编织的困境。未来之路,何在?
答案在于深耕细作,企业需将目光投向那些未被充分开采的细分领域,如运动营养这片活力四射的蓝海、母婴健康这一温情脉脉的港湾。通过成分的透明化展示,如同阳光穿透云层,照亮消费者的信任之路;辅以科学实证的坚实后盾,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品牌信誉长城。
2. **供应链风险:品控,那把悬于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年来,原料安全问题的频发,如同暗流涌动的海底地震,一次次震撼着行业的神经,农残超标、功效成分不足等事件,无不暴露出供应链上的脆弱短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头部企业挺身而出,自建种植基地,犹如在荒芜之地播种希望,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如同为每一颗果实贴上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确保品质无忧。东阿阿胶的全产业链管理模式,便是这一战略的璀璨明珠,照亮了行业前行的道路。
3. **政策合规:在法律的经纬间,寻找创新与发展的平衡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如同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亿万民众的餐桌安全,其第二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从田间到餐桌,皆需依法而行。药食同源产品,作为食品领域的特殊成员,亦不能例外。
企业需练就一双慧眼,紧跟《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风向标,避免触碰马兜铃酸等禁用成分的雷区。同时,善于捕捉政策的风口,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税收优惠等科研补贴,如同为创新的翅膀插上风帆,降低探索未知的成本,翱翔于合规与发展的广阔天空。
四、未来趋势:
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
1. 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着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深刻变革。超微粉碎技术,这一科技瑰宝,通过精细化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释放与人体吸收率,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新生。
而AI配餐系统的横空出世,更是将个性化食疗方案推向了新的高度。譬如,某知名品牌巧妙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体质特征与健康需求,匠心独运地定制出“千人千方”的养生茶包,每一包都蕴含着对个体差异的精准把握与深度关怀。
2. 跨界融合,正悄然重构着健康产业的生态版图。药食同源的理念与文旅、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健康的边界,更赋予了传统以新的活力。想象一下,一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历山水间的同时,也能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或是与医院携手推出的术后调理套餐,将专业医疗与食疗调养完美结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
3. 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中国药食同源产品正以年均15%的出口额增速展现着强劲实力。然而,要真正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还需跨越欧美市场的“成分认证壁垒”。为此,中国企业正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如中欧联合研发项目,通过携手国际伙伴,共同推动标准的互认与提升,为中国药食同源产品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让这份源自东方的健康智慧惠及全世界。
拥抱变革
抢占下一个十年红利
虽然目前尚无法揭开2025年具体政策的神秘面纱,透过时间的薄雾,我们却能依稀预见,随着民众对健康饮食安全议题投以日益热切的目光,药食同源产品的监管框架必将迎来更为严苛的审视与重塑。未来的政策蓝图中,药食同源产品的分类管理或将被雕琢得更加精细,各类产品的生产流程、经营规范及使用指南将被逐一厘定,犹如为行业织就一张既严谨又灵活的监管之网。
政府之手不仅在于设规立矩,更在于激励创新。加大对药食同源领域的科研投入,犹如为产业创新引擎注入澎湃动力,旨在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解锁更多健康密码,从而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脉搏,增强国内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
在此政策与市场并驱并进的大潮下,药食同源行业正经历从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从昔日的粗放式增长蜕变为今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企业需紧握科研这把锐利之矛,刺破技术壁垒,同时以品控为坚固之盾,守护品质底线,于细微之处挖掘并塑造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食药融合”的理念已不再仅仅是餐桌上的新风尚,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生活肌理的健康革命,引领着人们向更加科学、合理、绿色的生活方式迈进,让健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2025 两会紧箍咒逆袭千亿-万祥军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