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思想观点
两会农民利益呼声最高的提案-万祥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91 A+A-

两会农民利益呼声最高的提案-万祥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在全国两会这个汇聚民意、共谋发展的平台上,2025年的会议再次将聚光灯投向了农民群体,尤其是他们最为关切的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确保农民在看病养老方面得到切实保障,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万祥军说:“特别是全国政协常委尚勋武和全国人大代表石炳启的两项提案尤为引人注目。其他委员代表的提案和建议也能说明维护农民利益的紧迫性!”他表明:从基层调研到政策讨论,从数据对比到制度创新,代表们用扎实的提案为农民发声。

尚勋武常委的提案

直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痛点

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费用的逐年上涨,不少农民家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原本旨在减轻民众医疗负担的惠民政策,在保费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反而成为了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

尚勋武常委指出,当前医疗保险保费上涨速度过快,地方财政压力增大,管理使用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为此,他建议合理控制城乡居民基础医疗保险的涨幅,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低收入群体能够应保尽保。

这一提案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反响。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尚勋武常委的提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对于农民而言,收入普遍不高,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们往往只能望而却步。一旦家庭成员生病住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往往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因此,合理控制医疗保险保费涨幅,确保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石炳启

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针对农村天价彩礼现象提出了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的建议。在许多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攀比导致了许多家庭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石炳启代表深入调研后发现,高价彩礼已成为制约农村青年婚恋自由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家庭为了支付高昂的彩礼费用,不得不倾尽所有,甚至背负沉重债务。这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稳定,也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为此,石炳启代表建议各地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不得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两倍。这一提议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网友的热烈支持。他们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遏制天价彩礼现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推动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两项提案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人大代表对农民群体的深切关怀,也为解决农民医疗和养老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政策的落地实施并非易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社会应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营造关爱农民、尊重农民的良好氛围。农民自身也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

让农民“敢看病”降低医保缴费标准

在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中,每年医保缴费高达1600元,这笔费用宛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了许多农民家庭的肩上,其分量之重,几乎等同于他们一个月辛勤劳动的全部收入。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在河北曲周县的深入调研中,亲耳聆听了一位农民兄弟如数家珍般算出的这笔生活账。

卢庆国触目惊心地发现,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的缴费标准犹如脱缰野马,从2003年的每人每年区区10元,狂飙突进至2024年的400元,短短20年间,竟增长了惊人的40倍。而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却如蜗牛爬行,仅仅约8.8倍,远远跟不上医保缴费的增速。

这种缴费增速与收入增速之间的巨大鸿沟,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农民与医保之间,导致众多农民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断缴或缓缴医保,从而使得“因病返贫”的阴影再次悄然笼罩在乡村上空。卢庆国代表的建议犹如一把利剑,直指问题的核心——降低农村医保缴费比例。

他掷地有声地呼吁国家,要对缴费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的“及时雨”,来稳定医保基金池的水位。这一提议,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文件中更是提出了对连续参保和零报销的农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支付限额的激励措施,旨在鼓励农民长期参保。

医保缴费的“减负”之风,并非孤立事件。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尽管每次涨幅看似微小,但政策的叠加效应却如涓涓细流,正逐渐汇聚成惠及民生的滔滔江河。

全国人大代表张翼提出

养老金从“温饱线”到“保障线”

“每月那区区200多元的养老金,简直是杯水车薪,连购买日常所需的药品都显得捉襟见肘!”一位来自陕西的网友,在“我给两会捎句话”这一充满民意的栏目中,发出了自己无奈而又迫切的呼声。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有1.78亿城乡居民正依靠着养老保险维持生计,然而他们月均所能领取到的待遇,却仅仅只有223元,这一数字与城镇职工那高达其15倍以上的养老金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

这种显著的差距,不仅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更是将众多农村老人推向了“种地至生命终结”的凄凉境地。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张翼挺身而出,提出了一项极具前瞻性和人文关怀的计划:在未来的十年间,要让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实现翻番的壮举。

他细致地规划了每一步:每年,基础养老金都将增加30元,这一稳步的增长,将使得到2035年时,每位城乡居民每月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将接近500元大关。而再加上个人账户的积累,总的待遇水平有望突破600元的大关。张翼代表还为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

假设一对农村老年夫妇,他们每月合计能够领取到1200元的养老金,再加上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偶尔打些零工的收入,他们的基本生活将得到较为坚实的保障。而这一宏伟计划的背后,是国家财政实力的坚强支撑。而这一宏伟计划的背后,是国家财政实力的坚强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90后”新农人沈燕芬

养老金与务农年限挂钩让土地成为“养老资本”

种了一辈子地,汗水浇灌希望,却在晚年面对养老金时,发现其数额竟与那些在城里打工数年的人相差无几,这怎能不让人心生寒意,直呼“这不公平”!全国人大代表、“90后”新农人沈燕芬,在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中,亲眼目睹了众多高龄农民对养老金“一刀切”标准的无奈与叹息。

她心怀农民,思谋破局,提出了一条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路径:将养老金与务农年限紧密相连,增设一项“务农贡献津贴”,犹如为农民晚年生活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譬如,对那些耕作超过二十载的农民,每月额外发放一笔补贴,如春雨般滋润他们的心田。同时,她巧妙设计,通过合作社与财政共担的机制,拓宽社保覆盖的广度与深度,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与关怀。

此外,沈燕芬还独具慧眼,建议试点“农田碳汇交易”,将农田固碳这一生态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国农田年固碳量超5亿吨,这是一片潜力无限的“绿色金矿”。若将其纳入碳市场,农民便能通过低碳耕作,既产粮又产碳,收获双份的喜悦与收益,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金饭碗”。

政策落地:

从“纸面”到“地面”的挑战

代表们的真知灼见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令人倍感振奋。然而,将这些蓝图转化为现实,仍需我们跨越重重难关,面对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挑战。譬如,医保缴费标准的适度降低,虽能减轻民众负担,却也可能在某些区域引发基金收支平衡的紧张态势,亟需通过精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来巧妙平衡,确保每一分保障都能精准到位。

再如,养老金倍增计划的宏伟构想,无疑是构筑社会养老安全网的关键一环,但它深深植根于中央与地方财政的长期稳健投入之中。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特殊时期,如何确保这一计划既能稳步前行,又能灵活应对,实现“小步快跑”的策略,无疑是对我们智慧与决心的双重考验。

至于务农年限的认定与碳汇核算标准的制定,更是触及了制度创新的深水区,需要我们在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基础上,设计出既科学又公平的制度框架,以精准衡量每一份贡献,激发广泛参与的热情。值得庆幸的是,政策的春风已悄然吹拂,局部破冰的迹象愈发明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掷地有声,江苏、广东等地基础养老金的显著提升,上海更是以1490元的标杆引领全国,无不彰显着政策的温度与决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美好愿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梦想走进现实,照亮每一片希望的田野。

真知灼见

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从卢庆国那饱含深情的“减负提案”,到张翼勾勒出的宏伟壮阔的“十年蓝图”,再到沈燕芬匠心独运的“制度创新”,每一位代表的真知灼见,不仅紧密关联着亿万农民同胞的福祉与权益,更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这一宏大而深远的时代航道。

当政策的温暖之光与农民朴素而热切的期盼在希望的田野上相遇,当脚下的土地被赋予新的价值,与养老保障的坚实守护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幅充满温情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铺展,犹如春日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正如网络上一位普通网友的心声所折射:“农民的心愿其实很简单,能看起病、老有所养、手头宽裕些,这些平凡的要求,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而今,两会上激荡的智慧火花告诉我们,这朴素而真挚的“足矣”,正逐步蜕变,向着“足够好”的彼岸稳步前行。

尤为可喜的是,尽管政策落实之路不乏荆棘与挑战,但已有部分地区勇敢地迈出了破冰之旅的步伐。在那里,创新的制度设计如同春雨般滋润心田,财政投入的加大如同阳光普照,服务管理的优化则如微风拂面,共同促使农民的医疗与养老保障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宝贵的成功经验,如同璀璨星辰,为其他地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与深刻启示。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民医疗养老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民看病养老有保障、收入增加的美好图景正逐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将得到妥善解决,他们将享受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对农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两会农民利益呼声最高的提案-万祥军 | 国粮药食·科特派研学院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