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采编->思想观点
紧日子两会重塑政府治理基因-万祥军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5-03-05
【阅读】87 A+A-

紧日子两会重塑政府治理基因-万祥军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在近年来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全国31个省份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紧日子账单”。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研读表明: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地方政府在财政紧缩时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地方政府的治理基因,推动了现代财政制度的转型与发展。

多省晒过紧日子账单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全国31个省份的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便是所有省份都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原则。万祥军解读说:“这一原则的实施,意味着地方政府将在保证基本职能履行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为民生领域和重大战略任务腾出更多宝贵的财政资金。

这一选择背后,既是对当前财政收支紧张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紧日子账单的公布,首先引发的是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透明度的提升。过去,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往往被视为内部信息,公众难以获知。

而现在,随着紧日子账单的公开,公众得以窥见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真实面貌,这无疑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信任感。同时,账单的公布也促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在紧日子原则的指导下,地方政府纷纷探索治理创新和数字化改革的新路径。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理念,地方政府得以更加精准地掌握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建立财政资金监管平台,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有效防止了资金的流失和挪用。此外,数字化改革还促进了政府服务的便捷化和智能化,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紧日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切实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种资金投向的优化和调整,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也彰显了现代财政制度转型的必然趋势。紧日子账单的公布和实施,还引发了对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反思。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中往往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和表面政绩,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民生福祉。

而现在,随着紧日子原则的深入人心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开始更加注重治理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这种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升级,也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然而,紧日子账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同时保证政府基本职能的履行?如何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地方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同时,紧日子原则的实施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只有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共同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转型与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地方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财政管理。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绩效评价和考核力度,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还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让公众更加了解政府财政管理的真实情况并参与到监督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紧日子账单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实践成果来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转型与发展。

万祥军指出:总的来说多省晒过紧日子账单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财政紧缩时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地方政府的治理基因推动了现代财政制度的转型与发展。他说:“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信任感还促进了政府服务的便捷化和智能化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同时紧日子账单的实施也引发了对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反思推动了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升级。虽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政管理并不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1省份的共同选择

为何“过紧日子”这一理念,成为了全国31个省份不约而同的共同抉择?让我们深入剖析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以洞察其背后的深刻逻辑。据财政部官方网站权威发布,2024年度,全国税收收入总额达到了174972亿元,然而这一数字却较之上一年度黯然失色,录得了3.4%的下滑;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亦未能幸免,62090亿元的进账,伴随着12.2%的同比缩减,透露出财政紧缩的严峻态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更是遭遇重创,57356亿元的规模,同比骤降13.5%,其中作为地方财政重要支柱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更是以48699亿元的数字,书写了同比下滑16%的悲凉篇章。

近年来,国家最高决策层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频频敲响财政纪律的警钟,犹如洪钟大吕,激荡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在各种公开场合,他们掷地有声地提出“坚持过紧日子”的治国理念,这不仅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民族未来的高度负责。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号召犹如一声春雷,响彻云霄,激荡起全国上下的共鸣。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犹如百川汇海,共同谱写着勤俭节约、共度时艰的壮丽篇章。在本年度预算报告中,绝大多数省份的表述均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契合,犹如众星拱月,共同照亮了国家财政管理的崭新道路。

政府过紧日子的理念,实质上是一场席卷全国的财政革命,它不仅是对行政开支的简单压减,更是对政府运作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场革命中,政府以勤俭办事、精简高效为核心理念,突破浪费的枷锁。同时,民生支出被明确划出了压减的界限之外,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基本公共服务和民众福祉的安宁。

四川省在这场财政革命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省长施小琳在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豪地宣布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闪耀着政府自我革新、厉行节约的坚定决心。而在江苏省,这场财政变革更是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该省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财政支出标准进行专项规划,并正式印发了《江苏省省级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为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浙江“浙里办”平台数字化政务服务汇聚了1.3亿注册用户的信赖与青睐,日均活跃用户数高达300万,涌动着政务服务创新的无限活力。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这项曾经繁琐复杂的民生事项,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下被巧妙化繁为简。

民众只需轻点“指尖”,便能轻松实现多证联办,甚至享受证件直接邮寄到家的贴心服务。不仅展现了技术层面的飞跃,更彰显了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这些深耕治理效能的举措冲刷着传统治理模式的桎梏与束缚。诠释了“过紧日子”并非简单的财政紧缩策略而是通过治理创新的深度挖掘实现了公共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刀刃向内的改革逻辑

在今年1月10日那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国新办精心筹备并隆重举行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这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新闻发布盛会。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先生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再次掷地有声地强调:“我们必须像守护生命之源般,把每一分宝贵的财政资金都管好用好,力求让同样的资金在智慧的运作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经济效益之花。

与此同时,财政部将矢志不渝地秉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朴素理念,坚决向铺张浪费说不,对任何形式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亮起红灯,以实际行动捍卫财政的纯洁与高效。我们将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将每一滴宝贵的资金滋养的重点领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入动力与活力。

这里所提倡的“过紧日子”理念,是一种深谙财务之道的智慧展现。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精准地投向引领未来的关键之处。旨在发挥最大的战略效能。在这智慧的布局中,精准捕捉那些能够撬动发展大局的关键领域和潜力项目,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跃升的强大杠杆,实现真正的“钱尽其用,效益最大化”。当“紧日子”的哲学遇上“巧安排”的艺术,财政资金便如催化剂般,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以四川省为例,2024年,省委省政府犹如一位高明的舵手,牢牢把握经济航向,不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坚持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以项目攻坚行动为桨,奋力划向高质量发展的彼岸。他们向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推送了储备项目13082个,总投资额超过4.4万亿元,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在资金分配上,四川采取了“紧日子”与“巧安排”并重的精妙策略,犹如一位巧手的裁缝,量体裁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们削减非必要开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将冗余与浪费一扫而空。

同时,“巧安排”则体现在对重点项目的精准扶持上,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战略意义、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投入,这些项目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四川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过紧日子”已不仅仅是一种应急性的财政调整手段,而是上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在这一战略导向的引领下,“智慧财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把控财政支出的每一道脉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政策制定更加科学严谨,项目审批流程得以精简高效,资金流转速度如同插上了翅膀,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建设。

同时,公众参与财政监督的渠道被进一步拓宽,透明化、民主化的财政管理机制逐渐形成,如同阳光普照大地,让政府的每一笔开支都沐浴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这不仅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展望未来,“过紧日子”的战略思想将持续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

财政部多举措强化预算约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一项重要方针:各级政府需深刻践行勤俭节约,习惯过紧日子。记者于27日获知,财政部已正式下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如何切实执行这一方针,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旨在确保每一分财政资源都能用在刀刃上,各地区各部门需持之以恒地秉持节俭原则。

近年来,财政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过紧日子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本级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相比,实现了20%的显著缩减;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在教育等关键民生领域的投入,却比2019年增长了25.5%,实现了“减非必要,增民所需”的良性循环。

为深化这一部署,财政部此番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通知中不仅重申了对“三公”经费的严格限额管理,明确了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方面的具体规范,还强调了对一般性支出的严格控制,倡导中央部门率先垂范,大幅削减不必要的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鼓励采用线上方式开展公务活动,以科技赋能节俭。

此外,通知还着重强调了预算约束与执行监督的强化,通过预算评审、线上监控、日常核查等手段,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同时,对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健全分级责任体系,确保稳定财力优先用于“三保”。

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强调事前评估的重要性,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实处、用出效益。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亦被再次强调,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持续保持财会监督的高压态势。

紧日子两会重塑政府治理基因-万祥军 | 国研政情·中国国政研究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