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传媒->图书出版
时空压缩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突破困境的三大战略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9-10-15
【阅读】759 A+A-

时空压缩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突破困境的三大战略

出版发行研究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万赢信采编:摘要·“时空压缩”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发生革命化的变化以及人们被迫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认识当下中国的少儿出版,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突破困境的三大战略。

关键词:

时空压缩中国少儿出版困境突破“时空压缩”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哈维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有其客观性,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通过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与过程创造出来的,其客观品质和意义也必然随着社会再生产物质实践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社会生活步伐加快,我们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急剧缩短,同时又克服了空间上的障碍,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因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了在时空方面面临的各种挑战和焦虑,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时空压缩”就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发生革命化的变化以及人们被迫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这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缘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哈维分析的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他的观点,但他从时空压缩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对我们认识当下中国和当下中国的少儿出版,很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近300年时间经历的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四次技术革命的历程;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200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6100美元,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实现相应的过程则经过了大约150年。

这30多年的发展,把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经历的现代化历程,都压缩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时空中。由此也带来了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近300年的现代化历程中不同阶段产生、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生态失序,在我国也都集中到了同一时空当中,使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和严峻。“发展成就巨大,机遇前所未有”“发展问题严峻,挑战前所未有”,当下中国不得不面对时空压缩带来的双重效应。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出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展开的,同样面临着时空压缩带来的双重效应。

一、中国少儿出版发展的历程 中国少儿出版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改良运动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他创办了《新小说》杂志,还创作发表了儿童诗歌。少儿出版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出版门类出现,则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事。

现代儿童观的倡导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独立分支的出现,为少儿出版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2年,叶圣陶发表了中国的第一篇童话《稻草人》。此后,陆续出现了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儿童画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小朋友画报》,开明书店的《开明少年》《中学生》等儿童报刊。

一般认为,英国出版家纽伯瑞是第一个从事少儿出版的人,1744年,他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门的儿童书《美丽小书》,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儿童读物印刷厂、第一家专门的儿童书店。以此推论,中国少儿出版的出现比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晚了150年。

中国少儿出版不仅起步晚,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发展缓慢。1950年全国出版的少儿读物仅有466种,总印数573万余册,而当时全国6至15岁的少年儿童有1亿多人,平均17个少年儿童读者才有1册少儿读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系统规划少儿出版,为少儿出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11月,《中国少年报》在北京创刊;1952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北京成立。

从此,中国少儿出版作为一个专业出版门类迎来了第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65年12月,17年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19671种,其中新版10723种,总印数6.71亿册,总印张10.48亿印张。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一批深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读物和作家。

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华山的《鸡毛信》,秦兆阳的《小燕子万里飞行记》,贺宜的《小公鸡历险记》,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但是很可惜,这一发展进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被中断。从1966 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10年中全国共计出版少儿读物4591种,总印数17.42亿册。这些少儿读物大多是“红小兵”读物,极端政治化和单一化。这10年,少儿出版处于瘫痪状态。

1978年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整个国家一样,中国少儿出版也完成了自身的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中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少儿出版大国。

2010年1月15日,《光明日报》发布消息称,我国已当之无愧进入世界出版大国行列。报道公布了一组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到2009年年底,我国日报年出版总量达到440亿份,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图书出版品种27.57万种,销售额1456亿元,仅次于美国;包括印刷复制业和数字出版在内,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再次确认,无论生产规模和总量都表明,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少儿出版是我国出版行业中成长性最好,稳定性最强的门类,无论是品种还是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率都高于其他门类。根据开卷公司的监测数据,2003年以来,少儿图书市场零售额增幅持续高于图书零售市场的平均增幅,成为拉动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国少儿图书选题2010年为36417种,2013年达到47258种,3年间增加1万种以上。联系我国已进入世界出版大国行列的事实和少儿出版在我国出版业的表现,同样可以确认,我国已进入世界少儿出版大国的行列。

西方发达国家少儿出版迄今已有200多年时间,我国还不到100年时间,而真正实现稳定发展,进入世界少儿出版大国的时间,只用了短短的30年。

我国少儿出版在30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少儿出版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或题词,对发展少儿出版提出要求;党的十六大后,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政府主管部门专门对少儿出版进行规划。

这些,为少儿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府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为少儿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是少儿出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少儿出版有世界上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巨大读者群,目前0~18岁的未成年人有3.67亿。

随着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需求也不断被释放,成为驱动少儿出版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后,出版业的自身改革是少儿出版发展的内在动力。

30年来少儿出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出版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的过程。30年间,少儿出版在体制改革方面,经历了恢复重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企改制”这样几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少儿社的市场主体地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少儿出版生产力不断被解放出来,为少儿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少儿出版面临的困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少儿出版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在时空压缩背景下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

一是竞争无序,出版资源开发过度。我国少儿出版几乎是全行业参与竞争的领域。2013年全国581家出版社中,有515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送了少儿图书选题,市场参与度高达88.64%。全行业参与竞争的结果,在提高少儿出版行业地位,推动少儿出版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竞争激化和对出版资源的过度开发。

比如,竞相出版畅销书作家作品,甚至出现一个作家作品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的怪事;跟风出版甚至是重复出版,同质化图书充斥市场;不计成本地提高版税,争夺作家和版权资源,等等。这种由于过度参与导致的无序竞争,扭曲了出版利益链条上各环节和主体的关系,恶化了出版的生态环境。

二是原创乏力,对教材辅助图书和引进国外版权过度依赖。教材辅助图书不同于学习书,是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特有的出版物。这类图书大多与课程同步,以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提高应试技巧为目的。在很长时间里,这类图书是多数少儿出版社的主要产品。

2000年,教材辅助图书与少儿大众图书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 ∶ 1。近几年教材辅助图书在少儿图书出版结构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现在已经接近5 ∶ 5。下降的原因,有可能是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参与竞争的结果,对于许多少儿出版社,教材辅助读物仍然是主要产品。从国外引进版权是一些少儿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另一个基础,有的少儿出版社甚至所有图书选题都来自于引进版权。

三是供需脱节,出版大国面临阅读尴尬。201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的同时,面临阅读尴尬。2009年,扣除教材、教辅图书外,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6册,而1990年这一数字为5.2册。类似尴尬在少儿出版中同样存在。

我国少儿图书除教材、教辅图书外,近几年每年销售额不到60亿元,按每册图书平均定价15元这一保守估计计算,3.67亿未成年人人均不到1.1本。从少儿出版的角度看,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在于供需脱节。

从供给看,出版社盲目出版、跟风出版、重复出版,使得大量图书脱离读者的阅读需求,根本卖不出去;从销售看,实体书店萎缩,网络书店又难以覆盖原有读者群,连接供给和需求的渠道并不通畅;从市场终端看,阅读服务缺失,使得读者在茫茫书海中不知所措,选书、购书困难。

四是转型缓慢,商业模式陈旧单一。数字出版虽然已经倡导多年,但少儿出版社普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产业升级这两年正在成为少儿出版的新热点,但缺乏原创内容和自有品牌的支持,缺乏足够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气候,见到成效。就现状而言,我国少儿出版总体上还处于“卖书”即产品经营阶段,商业模式陈旧单一。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少儿出版在经过30年跨越式发展后,有可能将很快面临传统出版增速放缓,业态转型推进缓慢,产业升级“远水难解近渴”的发展瓶颈。2012年据开卷公司提供的数据,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为4.7%,是10年来增幅最低的一年。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信号,有可能是时空压缩中我国少儿出版发展负面效应的叠加作用所致。

上述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它们在走向少儿出版大国的过程中,已经陆续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在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少儿出版人就面临着多重压力:在世界范围内,我们要参与由比我们成熟得多、强大得多的对手主导的国际少儿出版市场竞争,增加中国少儿出版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在国内,我们要埋头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克服时空压缩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放眼未来,我们还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给知识和信息生产、传播和阅读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尽快实现业态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三重压力,是当下中国少儿出版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应当担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三、中国少儿出版突破困境的三大战略 在我看来,应对各种挑战,担负起各项历史责任的关键,是要老老实实回归到出版的根本上来。

近几年人们说起出版来热闹非凡,新概念、新提法层出不穷,颇让人有些“刚刚学会了,又说不对了”的尴尬。其实,热闹些也无妨,就是别忘了说来说去,说的还是出版。既然说的还是出版,就要回到出版的根本上来。无论载体怎样变化,出版归根结底还是对内容的选择、整理、加工、复制、传播的社会性活动;内容为王,编辑为本,是出版人应当认的“死理”。

数字出版也是出版,传播的也是内容;产业升级是在内容基础上的升级,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业升级无异于空中楼阁;国际出版竞争说到底还是内容和品牌的竞争。有了这份对出版根本的坚守,就能够在各种挑战下保持清醒和坚定。

本着对出版根本的坚守,中国少儿出版在时空压缩的背景下实现突破和发展,应当毫不动摇地抓好传统出版,毫不动摇地推进数字出版,毫不动摇地实现产业升级。

1.应当毫不动摇地抓好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对于少年儿童读者特别是对0~9岁的儿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某些针对婴幼儿读者的手工、涂色、拼插等功能性图书,相对于其他介质的出版物,还有着不可替代性。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由于读者群巨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纸介质少儿读物还有难以想象的市场空间。关键是要抓好原创出版,提高少儿出版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儿童文学、人文知识、科普、动漫、图画书等类别的原创出版都有较大空间,都可以成为少儿原创图书出版的重要着力点。

2.应当毫不动摇地推进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新的传播技术与出版的高度融合,是新技术在出版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并不排斥纸介质读物。由新技术催生的新的出版业态,应当是多介质共生、多渠道并存、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的复合出版。

传统出版单位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定位于内容提供商,把提供内容作为参与数字出版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而应当把自己定位于数字出版商和信息服务供应商,熟悉各种新技术,掌握数字出版的本领,以我为主与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进行平等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原创出版,积累版权资源,培育自有品牌,夯实数字出版的内容基础。

3.应当毫不动摇地实现产业升级 出版是小行业,就出版论出版,内容和品牌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很难真正把出版做强做大。但文化是大产业,而出版在文化产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为文化产业做出直接经济贡献的同时,要为文化产业提供内容基础、品牌支持和精神引领。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6月的一篇报道,美国大片票房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其余收入来自于品牌授权、衍生产品开发等。这对我们是一个极有教益的启示。我们应当找准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自觉把做强做大少儿出版融合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

在出版物的策划阶段就应当考虑衍生产品开发的可能性。比如,有没有适宜传播的卡通形象?有没有适合开发成游戏产品的人物和故事?等等。还应当避免对作者资源的过度竞争和开发,以利于培育品牌作家和品牌作品,为少儿出版的产业升级打好版权基础。

三个“毫不动摇”,说到底是要与时俱进地坚守出版的根本,坚持内容为王,编辑为本,同时,把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要求与出版更好地融为一体。少儿出版人应当有这份自信和清(作者单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时空压缩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突破困境的三大战略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