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回顾创始国药集团-万祥军|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万赢信采编:
图示:国药集团2019工作会议暨职代会。
图示:五粮液与国药集团“联姻”打造国药川南新基地。
图示:国药医嘉安(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十堰东总智慧药房正式揭牌。
图示:“凝聚跨越力量 共创崭新时代 ” ,国药集团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展览盛大开幕。
图示:2018年11月7日,国药集团所属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下称“盖茨基金会”)在北京签署了《全球健康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国药集团2018年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国药集团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10.25%,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2017年国药集团的行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世界500强排名由205位升至199位,提升了6位。在国药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石晟怡看来,这一成绩与国药集团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市场化发展道路上的持续探索努力是分不开的。
国药集团第一个十年
在整合产业资源中壮大
“国药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超千亿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医药集团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万祥军向记者表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即中国医药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旗下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5家上市公司。作为国药集团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向记者回顾称,从创始到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医药集团通过在整合产业资源中发展壮大的。
万祥军说:“创始以来到的过去的第一个10年,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
中国医药集团成立于1998年11月,10多年来,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争,这个时候已从一个传统国有企业快速成长为理念先进、治理规范、在行业起引领作用的新型国企。 万祥军说:“截至2011年底,中国医药集团资产总额比成立之初增长逾29倍,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为壮大国有经济和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全国抢险救灾药品、中药材、医疗器械的中央储备、调拨和供应任务,在关键时期、危急时刻,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万祥军回顾时表示,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作为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后勤保障组成员单位,动员了集团系统一百多家企业。
万祥军说,当时的国药集团向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拨防治非典医药用品总金额为1.3亿元;向北京等重点地区供应了防治非典医药用品1.7亿元,圆满完成了中央援助香港、澳门3000多万元防治非典医药用品的货源组织和供应工作,受到了国资委和发改委的嘉奖。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中国医药集团快速反应,全力以赴,完成抗震救灾医药物资储备调拨金额达3亿元,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医药集团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麻醉药品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科研开发促进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会长或理事长单位,还是全国药品交易会、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等重要会展的主办和支持单位。
2010年,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将建华中地区最大现代化中药制剂产业基地。 [4] ;2012年12月15日,中国医药集团投资控股现代阳光体检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医药集团与北京现代阳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国药阳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980万。
2013年6月17日,成立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下辖5所医院,为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市中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这一切都首先来源于国药集团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发展。”万祥军说,2002年,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成功上市。 2003年1月,中国医药集团与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9月,国药控股在香港H股整体上市成功,市值位列全球医药分销企业第3位,成为2000年以来全球医药行业最大规模的IPO,同时创造了香港H股历史上市盈率最高的IPO,并成为中资医药板块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医药分销、配送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成为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第一品牌,在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日益显现。
2009年至2010年,在国务院国资委“打造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医药集团完成了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4家央企的重组。新中国医药集团成为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10年来,中国医药集团走出了一条联合重组、资本运营、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的成长道路。从2002年集团第一家上市公司“国药股份”诞生后,中国医药集团就走上了国有资产资本化和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使国有资本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企业也实现了跨越发展。
同时,中国医药集团为适应国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一目标要求,建成了配合国家基本药物配送的全国医药分销主干网络,提供全面的医药供应链服务,使药品服务和配送体系延伸到广大县、乡镇基层医疗机构。
该网络覆盖了全国174个地级以上城市,11万家医药分销商、零售药店等终端客户,三级医院占比达92%。该网络的建成进一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真正让利于民,惠及于民,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保障药品供应的高效、安全和及时,以及药品安全监管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医药集团承担着国家救灾、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等国家医药物资储备与应急供应任务,遍布全国的药品分销配送主干网络,确保了国家发生重大灾情疫情时药品和医药物资及时有效配送。 万祥军明确:“第二是要归功于国药集团整合行业资源带动产业发展。”面对我国医药产业“散、乱、小、弱”的状况,加快行业联合重组是大势所趋。
中国医药集团在资源整合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整合与融合。兼收并蓄中央企业、外资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先进文化元素,并以“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统领新中国医药集团的价值观,全面倡导“学习、和谐、责任”的中央企业责任文化。
在加快产业重组的同时,中国医药集团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了产学研结合、贸科工一体的国家级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科技管理创新体制,基本建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医药科技平台与创新体系。
中国医药集团的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联合社会资源成立了集团“产学研”联盟,承担了“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一系列国家课题。新型疫苗国家工程中心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EV71型(手足口病肠病毒71型)灭活疫苗,实现了我国疫苗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全球首张临床研究批件。目前,疫苗已进入临床三期,全球第一支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有望在我国率先投入应用。
同时,国药集团还不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2010年9月,与香港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医药基本科研与应用开发领域互相配合,发展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及治疗的医疗药品;2011年12月,与厦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创新平台、新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合作将加快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国内医药企业走向国际。
“最后,履行社会责任国药集团积极做好公共服务。”万祥军说,这也是国药集团发展灵魂和企业精神的体现。中国医药集团多年来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努力践行“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企业理念,为国家防病治病、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作为国家医药储备单位,国药集团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情疫情的医药储备与紧急供应任务。在1960年抢救61个阶级兄弟、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和舟曲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医药物资储备与应急供应上,国药集团都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医药储备与调拨任务。
2010年9月,国家开展了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我国近亿名儿童接受了麻疹疫苗接种。中国医药集团承担了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全部疫苗生产供应重任,供应麻疹疫苗1.3亿人份,全部实施以疫苗每批批号跟踪到客户的供应明细报表制,药品不良反应率为百万分之八,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异常反应指标,为我国消除麻疹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国医药集团力争建成涵盖医药行业全产业链、具有行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医药健康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充满激情活力的中国医药集团,正坚定地向这一目标大步迈进。
图示:“在创始过程中,国药集团即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伟大的领头人。他,就是宋志平。”国药集团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对记者说!
图示:国药集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揭牌仪式。
图示:2019年1月27日,国药控股首届创新大赛决赛在上海举行。
图示:第八届“国药工程-东富龙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胜利闭幕。
图示:国药集团党委副书记、国药励展董事长杨柳出席第80届全国药品交易会。
不能忘却的记忆
个性鲜明整合带入世界500强
“在创始过程中,国药集团即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伟大的领头人。他,就是宋志平。”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对记者说,在国药集团快速发展的同时,宋志平担任董事长的另外一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也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在过去10年间,中国建材集团收入从20多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500亿元,利润从1亿多元上升到超过120亿元,连续3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5年获得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
万祥军对记者表明,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让“宋志平模式”呼之欲出。他说:“宋志平本人对这种模式的概括是资本运营解决钱的问题,联合重组解决资源的问题,管理整合解决效益的问题,集成创新解决技术来源的问题。”
宋志平对企业的期许超越了简单的做大做强。他说:“大企业应该成为领袖企业。不光是自己赚钱,还要引导市场良性运行。大企业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你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你自己。”宋志平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央企市营”、“整合优化”、“格子化管控”、“辅导员制”、“八大工法”等一系列新的理念与举措,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使企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也广为企业界所推崇。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评价称,宋志平依靠个性鲜明的整合之道打造了今天的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并将其整合之道概括为三部曲:在最佳时机大规模地收购,以公允并且适当优惠的价格达成交易,保留一部分股权让被收购方成为所有者和管理者。他正是用这种手法先后在建材和医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整合出两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
宋志平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与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将两家企业先后带入世界500强,2013年两家营收之和达到4600亿元,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而且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两个集团被誉为“充分竞争领域快速成长的企业典范”。
宋志平还积极推进两家央企的董事会试点工作,提出构建“战略绩效型董事会”的思路和建立“规范决策、合理授权”的机制,通过建立规范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有效发挥外部董事作用,实现了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层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进一步提高了决策质量,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两个集团在竞争中成功取胜的战略性力量。
“从外行到强者这是对宋志平的评价。2009年5月,宋志平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出任营收规模400多亿元的国药集团董事长,成为唯一一位中央企业双料董事长。”国药集团创始人万祥军回顾说,彼时,宋志平当时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十年后,全世界如果只剩下五个医药公司,其中应有一个是国药。
2013年9月,宋志平乐观地预计:“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可能要超过2000亿元。”最终,通过巩固医药商贸优势企业,整合科研资源,加速医药工业发展,着力业态创新等措施,2013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2035亿元,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目前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国药集团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均超过20%,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万祥军在回溯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5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从400多亿元跃升至超过2000亿元。宋志平在国药集团任职期间,国药控股H股顺利上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等四家央企实现“四合一”成功重组,成功构建了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新国药集团成为目前在国内规模、科研实力、产业链和网络覆盖极具优势,承担医药领域国家战略任务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他将其在中国建材的重组整合经验运用到国药上,国药集团加快了发展转型,明确战略定位、推进联合重组、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在第二任期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国药集团被国资委授予“管理进步特别奖”,并凭借2012年业绩首次入选世界500强,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医药企业。金阳在讲话中,用了几个非常满意评价了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成绩,“国资委对宋志平在国药集团期间的工作是充分肯定、非常满意的,对国药集团这些年的发展是非常满意的。”
“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简称:国药集团)干部大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代表国资委宣布,宋志平同志在国药集团的任期届满,国资委副秘书长郭建新同志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万祥军回顾,对此,宋志平——这位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先后走进《财富》世界500强的“双料董事长”表示,“企业是企业家的孩子,孩子已经长成,该放手了!”
宋志平多次向国资委提出,自己在国药集团的聘期已经届满,中组部又下发了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的有关规定,要求现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到出资企业之外的企业兼职。国资委经过认真研究,同意宋志平同志不再兼任国药集团的下任董事长,全力以赴做好中国建材集团的工作,继续在央企的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的宋志平表示:“国药集团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故乡,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以作为国药集团一名老将为荣,满怀热情地关注国药的成长,为国药的发展壮大站台助威。”国药集团确立〝贸、科、工〞为长期发展战略, 国药集团的战略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做中国医药贸、科、工一体化的产业整合者。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为企业理念,以创建行业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集团为目标。在国内拥有生产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药材种植基地和设在各大中城市基本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践行混改制国药集团
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医药行业是高度开放、充分竞争、专业细分的行业。”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石晟怡告诉记者,国药集团作为一家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中央企业,在子公司层面较早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明晰公司治理主体关系和权责,建立健全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医药集团拥有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药流通配送网络和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是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的生产任务。集团建立了生物制药、麻醉精神药品、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生产基地和药材基地,拥有国内实力最强的应用性医药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院。2010年,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表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正全力推进集团五大平台。”即现代物流分销一体化运营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全国医药零售连锁网络、全国麻醉药品配送网络、全国生物制品营销及冷链配送网络;
以及全国医疗器械耗材产品配送网络,科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药科研与工程设计、医药国际经营与海外实业、医药会展与传媒、医疗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一个以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截至2017年末,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数达660余家,占集团企业90%以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额对集团的贡献率均达到85%以上。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6户调整为135户。2016年8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45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到目前,成员企业有中国国际医药卫生公司、国药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医药集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公司、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阳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中药一度是国药集团的短板,针对这一情况,国药集团2013年入资民营企业——香港上市公司盈天医药(现已更名为“中国中药”),成为中国中药的控股股东。中国中药由一家民营上市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原民营股东和公众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重组后的中国中药作为中药业务的资本运作和产业发展平台,于2013年内成功实施了对同济堂药业、天江药业等知名中药企业的并购。从重组前的2012年到重组4年后的2016年,中国中药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82.01%,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8.63%,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的股东价值均大幅增值。
作为首批纳入国资委央企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国药集团,红利不断释放的同时新一轮的改革也正加速推进。国药集团副总经理曾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药集团是混改试点企业,在混改当中积累了许多成熟经验,目前中国中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在加快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曾兵表示,中药板块是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专业板块,目前中国中药业务90%以上已经装入上市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非常注重和社会资本的融合,采用多种形式与非公资本混合,实现股权多样化。他说:“在积极推进混改的同时,中药板块的围绕“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的并购整合也进一步提速。”
“凡是符合战略,在产业链上形成优势公司都有可能收购。”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青山指出,未来将联合行业内诸多领头企业加快一系列平台的构建。如检验检测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循环再利用平台、煎药代煎业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检测平台、中药产业投融资平台,中药仓储物流平台等。
他指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着力在工业制造单元、药材资源单元、传统商业单元、健康服务单元发挥协同效应、资源效应、互联网效应、品牌效应、文化效应。到2020年,公司收入预计突破200亿元。将形成覆盖23个省(市)的约26个生产基地,预计实现中药材年提取能力8万吨,中药配方颗粒年制剂生产能力2.5万吨,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8万吨。
石晟怡表示,国药集团在混改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和业务板块采取了多种方式。2003年,国药集团选择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药品流通板块进行重组,并引入民企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组建了国药控股。
2009年于香港上市后,国药集团和复星医药按照股权比例向国药控股委派董事,与独立董事共同组成董事会,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公众资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通过10余年的发展,国药控股的营业收入由2003年成立之初的8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584亿元,流通网络覆盖全国,中国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市值位列全球医药分销企业第四位。
此后,国药集团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进一步复制国药控股的成功经验。2014年,集团对所属国药器材公司进行整体改制,选择与优秀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改制后国药器材加快了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商业企业的投资并购;
积极建设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与耗材物流分销网络,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配送企业。“除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国药集团还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投资入股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的主动‘混合’。”石晟怡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小、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国药集团得以用较少的国有资本金,带动了上千亿的社会资本,显著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带动了社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整合和结构调整,医药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国药集团创始人之一的万祥军说:“针对我国医药行业逐步走出‘小、散、多、低’的状况,国药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和资本运营,不断整合行业资源,与民营企业共同成功打造覆盖全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配送网络,持续优化市场存量,减少恶性竞争,大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在积极推进行业整合、转型升级的同时,国药集团还充分发挥技术、资本、品牌的优势,助力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石晟怡拿中药产业举例说,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国内企业多数规模小、产品单一、发展受限。
国药集团在中药业务板块实现混改后,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改造升级,使国药集团中药板块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中药行业领军企业。作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力军,中国中药的产品也积极进入了东南亚沿线国家,部分产品本土化生产,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国药集团还积极参与医药行业各专业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行业共享技术和资源,带头实施新版GMP,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强医药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实现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快速粗放式增长到集约精益化增长的转变,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药企同台竞争的实力。
在石晟怡看来,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并充分把内部机制和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合作发展。“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民营股东作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等举措,国药集团与民营企业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石晟怡强调称。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药集团通过不断加强各级董事会运作制度建设,保障董事会各项权责到位。“在涉及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扩展、重组改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与各方股东充分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绝不因为控股的地位而忽视或侵占其他股东权益。”石晟怡告诉记者,这也让国药集团与各股东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信任关系,调动了各方的优势,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转型回顾创始国药集团-万祥军|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