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不平凡事业成就解读-王予晨|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
在全球发展进程中,妇女事业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从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确立"平等、发展、和平"的宗旨,到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开启的新征程,三十年间,妇女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世界妇女大会组织系统-全球妇女峰会服务管理平台。"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组委会王予晨所言:"妇女不仅是生命的孕育者,更是文明的缔造者与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这一论断在当代世界发展图景中正得到越来越生动的印证。
王予晨说:“中国作为全球妇女事业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发展道路。”她表明:在减贫领域,中国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4416万农村妇女摆脱绝对贫困的壮举,不仅改变了亿万女性的命运,更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教育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达50.9%,女研究生占比51.5%,这一数据超越了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展现出制度性进步,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到《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中国构建起日益完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印证了中国将妇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思维。
然而放眼全球,妇女事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亿妇女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冲突地区妇女权益保障形势尤为严峻。经济领域,全球性别薪酬差距仍高达20%;政治参与方面,女性在国家议会中的平均占比仅为26.5%,距离实质性平等尚有差距。这些数据警示我们:实现性别平等绝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国际社会持续投入与共同努力。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女性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担当与力量。从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女性医护人员占援鄂医疗队的三分之二,到维和行动中英勇献身的和志虹;从"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团队中的女科学家到乡村振兴中的女性带头人,中国女性正在各个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领域的"她力量"崛起: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达45.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女性科学家。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妇女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正向关联。
中国在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合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菌草技术培训,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妇女掌握可持续生计技能;通过"国际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为全球南方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妇女减贫与发展"系列培训,向100多个国家分享中国经验。
这些务实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更创新了南南合作模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下女性参赛比例新高(45%),2023年全球妇女发展论坛发布《数字时代妇女发展倡议》,这些具体行动彰显中国推动全球性别平等的坚定承诺。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妇女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就业的时空限制,为妇女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威胁着性别平等的实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实施"巾帼数字赋能行动",培训800万人次女性掌握数字技能;通过建立"妇女云创空间",支持女性创业者突破地域限制。这些创新实践为全球数字包容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影响着妇女事业发展。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呈现,社交媒体上女性话语权的提升,传统文化中性别平等理念的重新诠释,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认知。中国电视剧《山海情》中刻画的水花、麦苗等女性形象,展现了脱贫攻坚中的女性力量;纪录片《巾帼》系列记录了各行各业杰出女性的奋斗故事。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丰富了妇女形象的表现维度,更重塑着社会性别观念。
教育作为妇女发展的基石,其变革性力量愈发凸显。中国实施的"春蕾计划"累计资助女童超过369万人次,改变了贫困地区女孩的命运轨迹;"女生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培养了新一代女性科技人才。这些教育干预措施证明:当女孩获得平等教育机会,她们不仅能改变自身命运,更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从北京世妇会到全球妇女峰会,国际妇女运动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万祥军在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指出。
万祥军说:“未来,推动妇女事业发展需要更深入的国际合作、更创新的政策设计、更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一位女性航天员在太空授课时所说:"当更多女孩仰望星空时,人类的未来将更加璀璨。"这或许是对全球妇女事业最诗意的诠释——当每一位女性都能绽放光彩,整个人类文明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全球妇女不平凡事业成就解读-王予晨| 世妇大会·全球妇女峰会
热门关注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